主流不是大佬
“我们是初级阶段,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做得很好,中国是很多人在做,未必知道自己是天使投资人。还有很多人愿意做,不知道怎么做。”刘曼红这样概括中国天使投资的现状。
她在人大教授MBA课程,经常有学生在课间问她,“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天使投资人,可是就是不知道怎么做。”
刘曼红的学生中有个女博士,是浙江温州人。知道她研究天使投资后,她很多老乡找到她,希望能学习、分享天使投资的研究心得。刘曼红组织学生去江浙一代进行调研,“很多浙江、山西的富翁在亲戚朋友之间进行的融贷行为,其实是在做天使投资的事情,只是他们不知道罢了。”
在中国,提起天使投资人,一连串熟悉的名字可能会进入公众的视野:何伯权、雷军、沈南鹏、钱永强、徐小平、王雷雷、薛蛮子、杨宁、曾李青、周鸿袆、龚虹嘉等,他们的身份分别是今日资本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山软件公司CEO、红杉基金合伙人等,总之都是企业界的“大佬”。
以何伯权为例,他一共投资了十几个公司,从最高的8000万人民币到最少的70多万,总投资金额接近3亿元人民币。这就给外界一个误解,天使投资是巨人才能参与的游戏。
但是事实上,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在天使投资界,他们可能示范意义而大过于普遍意义。
刘曼红介绍,美国天使投资人,最好是个人年收入20万美元以上,夫妻年收入30万美元以上,或者资产100万美元以上。当然没有到达这个水平,也不是不可以做。
实际上“天使”们可能收入更低。《傻瓜的金子:美国天使投资背后的真相》作者Scott A. Shane利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及其他资料中大量数据,为一直被力捧的天使投资描绘了第一幅现实主义的集体画像。他发现许多天使仍然有自己的日常工作,投资金额为一万美元或更少。
刘曼红透露,美国天使投资协会去年的数据表明,真正参与投资的天使投资人平均年薪为七万美元。也就是说,美国天使投资的主体并不都是那些取得巨大成功的企业家,很多是有着普通工作的小人物。
“如果仅靠那些大企业家的支持,能够得到投资的项目数量会极其有限。要发动广大普通有钱人的能量。要通过天使投资团体,让这些普通人能够进入这个产业。”她说。
“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要想把整个产业做起来,老百姓天使人才是投资大军中的主体。” 研究天使投资已经三年的温跃宇对《中国周刊》记者说。
温跃宇把自己定位为“老百姓天使投资人”。他现在是一家IT公司的首席财务官。2004年,他参与创办的一家小公司被一个香港上市公司收购。2006年,他参与创办的另一个小公司被一家美国上市公司收购。出售股份之后,他有了不少现金,开始在朋友圈子里投资项目。一共有五个,两个倒闭,三个还不错。他单笔投资通常在五十万元人民币之内,相对于送上门来的项目,他更喜欢自己寻找项目,并且只投业内熟悉人。
“我不难找到项目。我也没有压力。VC(风险投资)融了多少钱,有固定周期,有盈利率要求。而天使投资是我拿自己的钱,愿意投一年或者十年都可以,没有人靠这个生存。”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