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的天使
作为投资人,天使投资是比较洒脱的,投资的常常就是一张纸上的构想。他们寻找的主要是“对的人”。那些能够打动他们,引发他们热情的创业者。
这也是一个双向选择,“天使”同样也要经过筛选,温跃宇说,可能对于互联网创业者来说,山西煤老板的钱就不是最好的选择。创业者需要“聪明钱”,那些能给他们带来资源和经验的资本。
陈欧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他是聚美优品网创始人,在创业之前曾经见过不少“天使”。他对《中国周刊》记者说,美国硅谷流行中国概念热。用美国的模式加上中国的市场,能吸引到不少资金。但是他最终回国来融资,因为他需要能在中国市场上给他“背书”的,有用的钱。“说这是徐小平老师投资的公司,员工都会比较好招,比较有认同感。”
但并不是每个创业者都像陈欧这样幸运,有挑选的余地。大多数人,在苦苦寻找一个“天使”让自己的构想得以实现。
让业内专家担忧的是,尽管热钱涌动,但全球的趋势是,它们更愿意流向项目中后期。刘曼红这样回忆,2007年秋天,欧盟的“创新融资论坛”在里斯本召开,她参与其中。那个会议本来一天就结束了。但是第二天代表们都留下来继续开会。因为前一天的会上,人们普遍注意到风险投资向中晚期投资的趋向,并提出了企业早期融资空白的课题。
为了推动全球的天使投资活动,大约30多个国家的代表开了座谈会,并联合倡议创建“世界天使投资协会”。澳大利亚、葡萄牙等国家就是那次会议后成立了天使投资协会。
中国也面临着相同情况的困扰,有业内人士不得不感叹,“自进入投资行业以来,每天都要收到成百上千的创业计划书,其中初创期与种子期的案子占大多数;却都因为缺少天使投资人的介入,致使创业难!融资难!成功难上加难!”他指出,“VC已然PE(私募股权基金)化,天使即将VC化”,天使投资已成为资本缺口与产业之急”。
身为天使投资人,徐小平也感到了自己的稀缺性。有次他见到沈南鹏时,沈对他说,中国像你这样的天使投资人不多。
“我就很奇怪,为什么不多呢。后来发现一个秘密。风险投资、基金希望越晚期进入越好,上市后很快拿到收益,这样效率最高。往往等VC进来时,这个项目变成公司,已经挣扎了二三年,都快要上市了。”他说。
面对天使投资VC化的趋势,徐小平坦言,诱惑很大。“未来我不知道会不会参与VC,但肯定我的真格基金是天使投资基金。”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