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的复制、抄袭文化甚至超过了互联网,一个新版本的产品刚上线,24小时之内必定会有同行将创新复制过去,为了让自己的产品保持新鲜度,我们已经养成了这样的开发习惯:每一次产品更新都将创新性的内容分成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发布并被人抄袭后,马上将第二个版本放出去,这也是无奈之举。”业内人士姚鸿无奈的说。
IT商业新闻网了解到,随着 Draw Something 与 Instagram 分别被 Zynga 和facebook 高价收购,让人看到移动互联网时代 App商业模式的巨大价值,这种独特的产品正越来越成为投资者追逐的对象。
然而,App这种商业模式能否独立运行,则还是一个待解的难题。如果没有被收购,Instagram 将如何实现盈利?投资者如何才能从它的巨量用户中获得投资回报,这些都是Instagram并没有回答的问题。
IT商业新闻网了解到,移动应用除游戏以外,大规模盈利的应用类型还未出现,而出高价收购的公司除了看重其用户规模外,也更多的是出于市场竞争的战略防御性行为。
对于投资方来说,如非收购,则很难迅速退出。戈壁创投合伙人童伟亮表示,当企业发展不太容易找到商业模式形成营收规模时,并购也是一种很好的退出方式。
再看国内移动互联网领域,多家创投在2010-2011年展开的撒网捕鱼式投资,已经造就了一批融到A轮或B轮,但尚未找到商业模式距离上市退出遥遥无期的公司。这些创业公司的项目在资本吃紧、融资无望的现实上,能否有望通过高价并购实现投资人的成功退出呢?
对于这一问题,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李易直言:国内这些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公司很多是无营收,无商业模式,无资产的“三无”公司,收购价值并不大。对于互联网巨头腾讯、百度等公司来说,抄袭一个产品的成本远远低于收购,在这种情况下,巨头们会迅速复制而不会去收购。
清科投资总经理叶斌也表示,去年就在国内看到了类Instagram的应用,但看了十几款后发现:他们的用户规模和产品体验都相差无几,严重的复制抄袭已降低了其被收购的价值,因此最终都没投。
叶斌同时指出,如果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内出现并购的话,应该会出现在手机游戏领域。他认为,目前国内在IOS平台上月收入过百万元的公司已经有几家了,游戏行业出现一些整合的机会,是不难想象的。而在其他移动互联领域的细分领域,大部分创业都处于积累用户阶段,而做用户就需要看能不能找到一个好的商业模式,至于何时能转化成现金收入,尚需要一个观察的过程。
易观国际分析师CYE齐剑哲分析指出,目前发生在移动互联网的复制和抄袭行为,已经超过了互联网,这对于处在二线地位的公司来说,无论是获取资本青睐还是高成本的移动互联网人才,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如果新的资本引不进来,而又无人收购,很大一部分移动互联网公司将会活在“剃刀边缘”——面临被清理出局的危险。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