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之诱
在津巴布韦,家具厂、玻璃厂、钢构件厂都是不错的投资选择;在埃塞俄比亚,买水泥要走后门批条子,水泥厂是热门的投资项目;在坦桑尼亚,生物杀虫剂市场前景可观;在马达加斯加,高档公寓的开发商奇缺……
汽车沿途经过之处,王文明感到惊讶,津巴布韦空置着大片的农场,四五千个农场的体量,容纳着巨大的商机。
更重要的是,这片土地为中国企业提供着难得的国际化的“孵化”机会。整体来看,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对非洲消费者有着莫大的吸引力;但这个市场绝对不是低质产品的倾销地。
这个两极分化严重的市场,对名牌产品有着巨大的需求,打响品牌在非洲才能有立足之地。“有实力、有信誉、有品牌的产品才有竞争力。”王文明说, “在非洲积聚经验和力量,再走向欧美市场,这是一个不错的路径。”
由于受法国、英国影响,非洲与欧美的系统、标准接轨,中国企业若按照这些系统和标准来要求自己,则能够很好地实现其国际化之梦。
民营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机遇。在王文明看来,民营企业可以以非洲为孵化器,先从质量上严格把关,从品牌上广泛传播,然后选择在欧美上市,再进入非洲甚至欧美竞争。
非洲之险
在上述的世行报告中,哈里·布罗德曼指出,中国企业在非洲经营支付的成本不菲。“在非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如此。”
一些导致高成本经营的因素包括,基础设施服务质量差,例如电力供应、电话服务、互联网接入等方面尚不能满足需求;缺乏高技能的劳动力,当地融资渠道有限等;不利的监管体制和治理约束薄弱等。
王文明在马达加斯加的考察经历让他感慨颇深。当地河流落差大,在建设水电站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但目前电力供应却十分紧张。
不利的监管体制和治理约束薄弱使得企业不敢迅速作出长期投资的决策,多数企业贸易先行,观望一段时间后再作出是否投资的决定。
关键的人力资源方面的需求也让一些企业感到挠头,虽然耗时且成本不低,但为了获取长期的发展,不少中国企业采取了自己培养当地人才的策略。
“产品本身也需要做一些规划,来满足当地人的需求。”王文明提醒说。
这就需要中国企业在当地进行深入的调研,药的剂量、方向盘的位置这些细节的问题可能会决定一个投资的成败。
津巴布韦-中国经济开发区董事长李波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事情。1998年他运了一批毛巾和服装到津巴布韦,但并没有像他想象那样畅销。非洲使用的毛巾尺寸和中国并不一样;衣服的扣子也不像中国那样一个方向,男装和女装的方向是不同的。
“进入这个市场,企业首先要克制住急功近利的想法,然后是对当地的法律法规进行透彻的研究,再根据当地的文化习惯、商业情况进行长期的规划。”王文明建议说。
此外,他建议中国企业要“抱团”参与市场竞争。较之日本、韩国、印度企业,中国企业多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
作为牵头人之一,王文明最近奔忙于在非洲当地建立中国工业园的事务当中,一旦工业园建成,中国企业能够形成产业,形成合力,获得当地政府的更多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