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准确。”米德维说,“‘某个方面’可能会是许多方面,比如其中之一:暴力事件。很不幸,这是以色列历史上最充满暴力的一段历史,正处于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和第二次黎巴嫩战争之间。这幅图描述的可能是这些年间袭击以色列的导弹的数量。”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幅图描述的也可能是以色列的经济,米德维说,在这几年里,以色列的经济正好也在快速增长。然后,米德维又演示了另一张图,实际上,这张和上一张情况类似。
这张图的Y轴表示“投资于以色列高科技行业的国外资本”。很明显,还是同样一段时间,导弹袭击数量在增加的同时,国外投资的资本也在增加。
米德维的意思并不是说以色列的暴力事件和对投资者的吸引是相互关联的,只是,他相信以色列有能力在面临安全威胁时,依然能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换句话说,以色列人对自己的创业公司充满信心,相信它们能在战争和混乱的局面中保持生机。而真正让人吃惊的是,以色列的企业家尽量让那些投资者也相信这一点。
伊斯卡是巴菲特收购的以色列公司,其主要工厂和研发中心都位于以色列北部地区,曾经两次受到了导弹袭击的威胁,一次是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整个国家都成了萨达姆•侯赛因的目标;一次是在2006年的黎巴嫩战争期间,黎巴嫩真主党向以色列北部城市发射了数千枚导弹。“难道这些算不上是灾难式的风险吗?”
2006年,仅仅是在巴菲特收购伊斯卡后的两个月,黎巴嫩战争爆发了,4228枚导弹落到了以色列北部地区。伊斯卡所在的位置距离黎巴嫩边境仅8英里之遥,首当其冲地成了导弹攻击的目标。
艾登•威萨姆是伊斯卡公司的总裁,正是他将这家公司出售给了巴菲特。他告诉我们,在战争打响的第一天,他打电话给巴菲特:“我们唯一关心的就是员工的安危,因为残破的机器可以修理,打碎的窗户可以重装。”威萨姆回忆起他和巴菲特的通话时说,“但是,‘我不确定你是不是了解我们的决心’。我说,‘尽管我们只剩下一半的员工了,但是我们保证所有客户的订单都会按时完成,甚至还会提前’。”
有一枚导弹确实击中了威萨姆家族建造的泰芬工业园区,而伊斯卡是这个工业园区的中心,同时还有许多导弹落在了工业园区的附近。战争期间,许多工人同自己的家人一起暂时移居到了以色列的南部,伊斯卡的客户永远不会知道,“留给我们调整的时间多么短暂,但是我们不能错过任何一次发货时间。”威萨姆说,“对于我们遍布全球的客户来说,是没有战争的。”
通过这种应对威胁的方式,威萨特及其他企业家把本应该足以让以色列陷于风险之中的危机,转化成了以色列神圣的精神资产,正是这种资产吸引了巴菲特、谷歌、微软以及其他众多企业和企业巨头,使他们从世界各地汇聚于此。
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也不仅仅是工程人才之多,还有更内在的因素,比如,以色列整个国家及个人对成功的不懈追求。以色列人有这样一个词——“davka”,一个无法翻译的希伯来语词汇,意思是“尽管有人‘揭伤疤’,也要打个翻身仗”。这好像在说:“你越是攻击我们,我们就越是会成功。”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