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将成
华北地区发展引擎
京津冀地区有着丰富的滨海资源,但是在资源开发利用、经济发展等方面明显落后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滨海地带。随着天津港和滨海新区的崛起,以及曹妃甸港和新首钢的建设,未来沿海地区的发展必将成为新的趋势。国家工程院院士吴良镛认为,以天津滨海新区为核心,以秦皇岛、唐山、沧州滨海地区为两翼的“大滨海新区”理应作为京津冀地区乃至华北地区发展的引擎。
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许多沿海省市抓住机遇,将产业重点向沿海地区转移,在经济上获得了成功。日本、韩国以滨海地区产业发展为主的工业化进程也是成功的案例。
报告建议,京津冀地区的转移,应从传统山前地区的内陆经济为主,转向海陆两条线并重的架构。
滨海新区已经纳入国家战略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确定天津市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未来天津将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共同作为城市主要发展地区,分工协作,各有侧重,共同承担城市的综合职能,11个新城和30个中心镇与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共同构成天津市“一轴、二带、三区”的空间发展结构。
一方面,未来天津发展要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特别是注重同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正如国务院对《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的批复中指出的,“天津市的规划建设要注意与京津冀地区发展规划的协调,加强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特别要注意加强与北京市的协调,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提高为首都、环渤海以及北方地区服务的功能。
另一方面,天津滨海新区已经纳入国家战略,并由国务院批准为综合改革试验区,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天津滨海新区不仅仅是天津的滨海新区,也是北京、河北的滨海新区。 以开发为契机建设滨海新区
报告指出,建设滨海新区要以新区开发为契机推动综合交通的统筹协调,研究天津自身的功能内涵,推动环渤海地区港口的协作与整合;协调与完善滨海新区各功能区的规划,形成既有整体,又有相对独立的功能组团,把握好发展时序,在发展的各个阶段希望能够集中开发,不要遍地开花;保持好城市南北两大湿地和海河生态景观,确定地域国家公园体系,进行地景设计,避免只注重工业项目,而忽视生活质量的提高;确定滨海新区核心区的空间架构,进行艺术再创造,对于工业用地、废弃铁路用地和港区用地进行整体设计,探索盐碱地上的景观设计和实践方法,以较少的投资实现较好的效果(以紫云公园为代表的碱渣山治理项目获得“2005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是滨海新区改善环境的突出事例,对于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滨海新区
交通网络正在形成
总投资66亿元、全长45.43公里的津滨城铁一期,总投资3.2亿元、全长28公里的津滨高速,投资近6亿元的海河大桥,投资5亿多元的滨海立交桥相继建成通车以及正在建设的滨海大道等工程,打通了新区与市区连通的快速通道,使新区的陆路交通更加方便快捷。
交通条件不断完善,极大地吸引着投资商。以大型工业项目投资为代表,大批现代化的世界一流的工业企业向滨海新区聚集,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化学工业、汽车制造和新型材料为特色的产业群落,滨海新区现代化制造业基地初具规模。350平方公里的天津滨海新区建好以后,相当于两个浦东的规模,滨海新区将利用它的港口优势,建造世界一流的国际物流基地、钢铁基地、国际中转基地等。
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战略带来的热效应已开始显现,滨海新区这列经济列车开始进入加速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