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电脑而生
5月21日,中关村鼎好电脑城。这儿的每一个电梯里都有一个穿制服、戴白手套的服务员,负责按电梯楼层。“请问您去哪儿?干嘛去?”报完楼层后,在满荷13人的空间里,就会有陌生人突然热情问候。
“从去年底开始,这里的环境就变成这样,这些人在大厦200米前就开始拉客了。”李想抱怨道,泡泡网2004年初搬来的时候根本不是这样。
在他印象中,2002年时,海淀桥南边的中关村挺冷清,那会儿还没有鼎好电脑城。李想公司内间隔开的每组办公桌之间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坐着的人都在忙碌。主墙上张贴着泡泡工作方式:1想、2计划、3做、4检查、5领先、6传承。李想与邵震、刘庆华共用一间办公室,他的办公桌靠里,整洁与他们的凌乱形成对比。桌上摆放的植物已经枯死。
泡泡网今年规模几经扩展,人数从不到50人到80人,又到100人,目前超过了110人,预计到年底将达到180人。700平方米的空间已经无法容纳,公司的发展也到了需要注意商务形象的阶段。
李想的泡泡网是一家从事电脑硬件、个人和办公数码产品的信息服务网站。六年前,在石家庄某中学读高三的李想没有对未来做过多谋划,只做了一个简单的决定:不参加高考。李想平时的考试成绩在班上居于末段,以升学率作教学统帅的老师没有反对。
李想第一次接触电脑在初一,立即着了迷,不想再学之前喜欢的美术。王杰也不强迫,尽管学校搞美术的朋友认为李想很有美术感,但没理他要买电脑的央求。李想生气地说妈妈没文化,还偷偷地哭了。
到了高一,李想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电脑。他清楚地记得花了8000多块,并且是按自己要求的配置攒的一台机。当时只能拨号上网,李想的月均上网费用为七八百块,花的都是自己的钱。这个钱是他给计算机专业报刊写稿,谈自己在计算机硬件产品运用上的感受而得的稿费,“我从小作文就好,写稿不困难。”
“知道他是高中生,我并不惊讶,因为互联网没有历史,是给年轻人准备的。他的稿子写得够水准,所以成为我们的固定作者。”时任《家用电脑与用品中》编辑的陈明辉说。比李大5岁的陈跟李话题相投,都喜欢玩电脑赛车游戏,经常在BBS上聊。1998年年中,李到北京采购电脑产品,他俩在网下第一次见面。陈记得李一开始很腼腆。到2003年,陈加盟泡泡网,任主编。
高三,李想搞了“显卡之家”的网站,每天花费7-8小时,更顾不上课程学习,他已经明确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和要搞什么。班主任也知道他懂电脑,曾让他给石家庄某医院装过电脑,认为他是“为电脑而生”。
李想坚持自己的主张:“妈妈,你不懂,如果上大学,我这网站就死了。我还要挣钱,网站不往商业方向发展不行。”看儿子如此坚持,王杰放弃了自己的想法,不过要求他好好学习。
同样生于电脑时代的戴志康比李想早一年接触电脑,小学五年级。“用电脑得干正事,比如学习、开发和编程。”父亲戴光担心他只管打电脑游戏,戴父是大庆石油学院的博导。在父亲的正面指引下,他迷上了电脑编程,基本不打电脑游戏。
戴读初二时,市场上有了瑞星防毒软件。经过琢磨,戴发现了其中的技术瑕疵,专门致信瑞星公司。随后父亲带他到北京,去了瑞星公司。“那时的瑞星在一个很破的房子里,才十来个人。”他清楚地记得,瑞星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临走时,送了他一个大包,里面装着一些技术软件和书籍。
戴的外公是中国第一批教授,母亲在大学任教,他认为家里浓厚的学习气氛使他受益良多。看到大人写书,他也模仿着写书,编了一本DOS系统的书给家里人看。
“知识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机械模仿的”,戴越来越对学校功课没兴趣,时间上也顾不过来,他的成绩往下直掉。父母看到周围的孩子考试成绩好,心里着急,便跟他达成协议:计算机可以搞,但学习也不能拉太多。在协议约束下,中考和高考前,他会停下爱好,专门花时间备考,达到父母要求的考学基准,重点中学和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