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约翰匹萨和星巴克咖啡在美国是典型的平价大众消费品,星巴克在美国的很多门店甚至都是没有座位的立等带走模式,但在中国,他们却都扩大门店面积,营销富有小资情调的西方餐饮文化,与其说他们在卖匹萨和咖啡,不如说他们在卖文化和氛围,以提高自身品牌价值,出售溢价食品。
同样是新入中国市场,ZARA作为欧洲服装品牌,首先花重金在上海南京西路的恒隆广场对面开设旗舰店,面对顶尖商场,毗邻兰蔻专卖店,这样的大阵势已经摆出“中高端品牌”的架势,成功掩盖在欧洲仅为普通服装品牌的定位。
这一点在房地产开发上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现在购房者中绝大部分都是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白领阶层,针对这样的情况,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所开发的物业大多定位中高端,比如仁恒、凯德置地、还有大摩在华所注资参股的一些项目,都瞄准中高端消费群。而本土的绿城集团,也比较专注于高端楼盘的开发。
纵观新进入或即将进入中国市场的消费品企业,相当比例走的都是中高端路线,比如家居连锁特力屋、多样屋,电器专卖百思买、英国玛莎百货、泰国中央百货等。
“很多年以前,可能一些海外企业将低价甚至过期的商品销售到中国,但随着中国消费者和市场的成熟,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已经意识到要改变中国策略,要充分本土化,针对中国市场推出适合本土客人的产品,而还没有达到奢华程度,但却愿意支付一定溢价的消费者正是一些海外大众品牌华丽转身并寻找全球新利润增长点的最好对象。”麦肯锡中国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Max Magni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