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众Q卡战略失败在哪里? 一年前,Q卡轰轰烈烈地推出;一年后的现在,Q卡已经悄悄地从消费者钱包里消失,分众小屏幕也从设想中的互动区回归成广告区。Q卡战略无声无息地失败了,败在哪里?
从轰轰烈烈到壮烈只有短短一年
2011年,分众传媒开始全面的改造其位于北京、上海等七个全国核心消费城市的视频广告屏,在原有的视频播放屏幕下,加装了三块可以感应的小屏幕,作为促销活动的宣传点和互动点。同时在该屏幕中还颇有创意的加装了一个Q卡取卡处。消费者可以现场免费领导一张采用RFID技术的Q卡,激活后即可在互动屏的感应区刷Q卡,广告屏中显示的优惠信息就会以短信形式发到手机上,用户凭该信息可去商家消费或享受优惠。
据当年分众的战略规划,小小的Q卡承载了分众战略转型的大任务:分众希望通过加装的小屏幕和Q卡作为媒介,让消费者现场领取优惠短信,引导观看广告屏的消费者到终端门店消费。实质上分众希望借助Q卡这个小小的道具,实现整个分众传媒商业模式的转变:
1. 从单向的广告发布平台,转变可以和消费者进行双向互动的沟通平台。
2. 从告知消费者的广告商,转变为引导消费者消费的评论商。
3. 从单纯赚广告费,转变为从广告费到终端的提成或介绍费双向收费。
这三重转变,被江南春命名为:“SOLOMO+O2O”。即social(社交), location(位置), mobile(移动)+online to offline。听上去很炫,看上去很美。
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分众的梦想搁浅了呢?
与移动互联大潮逆向行驶的Q卡
现在回过头来看分众传媒的Q卡模式,我们会发现这一整套模式存在很多硬伤,甚至和移动互联的大趋势是逆向的:
复杂的互动体验。Q卡的促销领取方式是:第一步,先从分众的屏幕上阅读促销广告;第二步,在小屏上刷Q卡;第三步,等待分众将优惠券或赠品发送到手机上;第四步,拿着手机上的赠品消费。消费者要获得一个优惠券,需要在两个地点动用三种媒体做四个动作,这一过程在移动互联的时代,显然太过于复杂了。在这个凡事都要简便快捷,追求速度感的移动互联时代,消费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精力来获得一个优惠券呢?更何况消费者还有更简便可以获得同类利益的维络城、大众点评等手段。
沟通深度太浅。从分众的期待看,Q卡承载者分众和消费者沟通互动的中介作用。但是这种互动无论从时间还是内容上都太浅。首先从时间看,分众的广告屏位置决定了沟通时间最多两分钟,这么短的时间里,消费者无法深刻了解促销背后的利益。而在深度上,分众的沟通模式还是单向的信息传播,消费者无法从众多选项中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只能选或不选,从沟通意义上说,这种互动是很粗暴的。时间短+粗暴沟通,分众很难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信息指导者的形象。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