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薪资时更有底气
有网友表示,在论坛上纷纷匿名贴出自己的工资条就是受此启发,一时之间,晒工资成了一种风尚。
长春市的周先生2005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之后他总是会碰到这样的对话:“好久不见了,最近忙什么呢?”“忙工作。”“现在挣多少钱啊?”“也就两三千吧。”
碰到朋友、亲戚、其他部门的同事问到这样的问题时,他直觉反应就是反感,一般总会对自己的工资实际数目有所隐瞒,都是用“一两千、两三千、三五千之类”的虚数来搪塞过去。
但就是这样一个除了父母和最好的朋友之外不告知他人自己工资实际数目的人,在2006年向无数人晒出了自己的工资。“看到别人晒工资,感觉很好奇,特别想关注,如果觉得工资比自己低,会有一种满足感,反之就有一种失落感。”这是周先生在网上看了别人晒出的工资之后的感受,去年他跳槽到一家外贸公司担任总经理助理,某一天,在百度贴吧上看晒工资帖子的时候他也跟了一个贴:“性别男,年龄25周岁,外贸公司,职业为总经理助理,工作地在长春,目前工资月薪3300元,有时候还能有点提成,但是不固定”。他说对自己目前的工资不太满意,这个工资水平在同行业里面并不算高,他对记者抱怨道:“试用期才1500啊,你相信吗?我好不容易才转正的,转正完了才涨点钱,我们公司讲究的不是能力,而是论资排辈。”
在网上看到公务员和垄断企业职员贴出的工资之后心里稍稍有点不平衡,也动起跳槽的念头,希望以后能跳到垄断企业去,但是周先生表示他在网上晒工资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发牢骚,而是看到别人在晒,觉得很新鲜,也想和他人共享一下信息。
今年春节过年的时候,他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到一个“我要晒工资”的网站,点进去是想集中地看看别人的工资情况。网站创建者石先生建这个网站的想法是“支持薪酬透明化”,他欢迎真诚、认真、科学的薪酬交流。石先生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创办网站的推动力是因为自己是个相信口碑的人,他觉得一些招聘网站都是服务于招聘方,所以希望做一个服务于求职方的平台,以晒工资为切入点。
周先生和石先生一交流,发现两人志趣相投,在记者采访的那天,周先生还正式成为了“我要晒工资”网站的版主。看了那么多人在网上晒工资和看晒工资,周先生认为其中各种心态的都有:观望者、查询咨询者、炫耀者、哭穷者、攀比者,甚至还有一部分是来无理取闹,发布虚假信息的。他觉得晒工资对人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好的影响是可以拿此来参考,为自己职业规划提供参考,但他也不无忧虑地表示,如果利用不好,就会导致心态失衡,片面追求工资最大化,引起个人的工作不稳定和社会的不稳定。
他们希望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努力使薪酬透明化,员工与企业信息对称化,给广大求职者提供一个他们心理最需要的但是现实中很难做到的薪资乃至职业交流平台。不过他也表示,是否能做到他也无法肯定,只是希望最大限度地往好的方向指引,最起码希望人们看了晒工资后长见识,以后跟单位讨论薪资时有底气。
柒调查
工资条上的坐标
有人说,社会是由喜、怒、哀、乐四个象限组成的。那么每个人则都是这XY轴空间上的一个坐标,问题是,“我”在哪里?它并不像一道算术题那样容易找出答案来,何况它又有无穷多个解。
从2006年9月开始,一群网友试图从某个角度破解这道难题―――收入。他们把自己的工资条详尽地贴在网络上,一个、两个、三个……就这样,今天我们已经能搜集到成千上万份个人工资条,它们囊括了天南地北的各个行业、各个岗位。假设这些资料全部属实,那它对于大大小小的调查公司来说都是一份完美的天然样本。
当然,可以想见这并不是提供工资条的网友们的初衷,每个张贴者肯定都有各自的理由,人们认为这其中不乏显摆的、无奈的、还有自嘲的。资深薪酬管理专家赵建爽说,其实关注人的收入就是关注人的价值如何在市场竞争中体现。换句话说,人们正在通过收入比较进行着一次自我定位。
在用晒出的工资条对照了自己的收入后,不少网友都表示有焦虑感,觉得自己挣得不够多。中国社会调查所曾在2005年做过一次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城中等收入人群的调查,结果发现70%的受访者觉得自己收入不理想。
社会学家顾骏说,收入永远不会让人满意,满意了也就对生活失去追求了。同时,企业不能只靠工资来吸引员工,金钱的激励作用是有限的,企业要让员工满足得靠别的,比如企业文化、价值观等等。
话虽如此,但摊到每个人头上,谁不想多挣点呢?一句有趣的美国谚语说,幸福就是比我的连襟每个月多赚50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