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投入获得高产出 成都人在香港创业记 香港回归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祖国的统一:内地企业向香港商人学习发展模式和经验,并以香港为跳板走向世界,而内地为香港商人提供的广阔市场和物质资源则维持了香港的发展速度。香港回归十年并没有冲刷掉香港原有的繁华,亦未应验西方对香港回归前的种种担忧,相反香港与内地的商贸关系更加蓬勃发展,包括大批成都人在内的内地商界人士,在其中找到了商机。
初探香港市场
国企纷纷开办窗口公司
“就这么过了十多年,不知不觉,自己也成了半个香港人了。”伍先生的话语中带着总结生活的意味。自1994年代表国有企业去香港经商以来,伍先生亲身感受了香港与四川的经贸关系由松到紧、由弱到强的变化。
内地自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作为国际商贸中心,成为了内地许多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跳板。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内地国有贸易企业纷纷到香港开“窗口”公司,货从内陆发出,经由香港转口,再运往其他国家;另外也有一些外贸公司,把原材料发往香港,在当地寻找工厂进行深加工后,再通过“窗口公司”联系香港的外贸公司或者洋行把货发出去。而伍先生所在的四川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在香港开办“窗口公司”始于1985年。
1994年,作为这个“窗口”公司的第五任负责人,伍先生到香港管理业务。因为是国有企业,派遣带着行政色彩,“领导安排就去了,当时也没有多想。”回想起13年前接到任务那一瞬间,伍先生表示并没有过多的兴奋,但他清楚,到香港,自己会有更多的机会。
去香港工作前,伍先生对香港的定义就是一个很现代化的城市,那里高楼林立,道路宽阔。“刚到香港还比我想象的差一点,但在生活中慢慢感受后,我由衷地佩服它丰富的物质生活。”
香港给伍先生的第一波冲击,就是从物资生活开始。香港的商店随处可见,商品从电器、生活用品、皮鞋,再到进口手表,“要什么有什么。而那时候,成都的超市还不多,产品的丰富度远不及香港。”
“现在成都越来越发达了,来香港购物的成都朋友只买高档香水和名牌服装。在我刚到香港那段时间,内地的朋友到香港很多会买录象机、照相机等电器,甚至还有人在香港买圆珠笔当做小礼品送给别人。”伍先生表示,那时候他家中的空调和彩电,都是他从香港带回去的。
“但最近几年不一样了,反而是香港人到内地买东西的比较多,大包小包地提。”伍先生表示,内地这十多年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制造中心,制造的产品物美价廉,现在反而是香港人到内地买东西的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