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的图谋
对于这场短期内无法遏止的危机,中国企业究竟该如何应对?
“涨价是最直接的办法。商品因成本升高而涨价,消费者可以理解。现在*肉、粮油都涨了,惟独牛奶不涨,甚至比矿泉水还便宜,就是因为一些领头的乳品[创业网www.cye.com.cn]企业恶性竞争,不仅不涨价还变相降价,弄得其他企业都难以生存。”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长刘成果情绪激动地说,“其实,他们想借成本上涨之机把中小型乳企逼上绝路。”
由于乳制品价格战逐年加剧,目前行业净利润率已从2004年的10%降至5%,中国乳业巨头伊利和蒙牛的净利润分别为3%、4%。即便目前成本疯涨,两家企业仍旧不遗余力大打“价格战”。这使得中小型乳[创业网www.cye.com.cn]品企业大多陷入了“不涨价死,涨价也死”的无奈境地。身为奶粉行业的领军企业,三鹿的情况好一些,目前三鹿奶粉价格已略微上调。但王丁棉认为,只有提价25%左右,奶粉企业才能保持原[创业网www.cye.com.cn]有的赢利水平。
为了约束恶性竞争,2007年6月21日,中国奶业协会颁布了《乳品企业南京自律宣言》,并组织14家乳制品企业代表签字,伊利与蒙牛的两位副总在台上含笑握手,但背后这份宣言能否化解中国[创业网www.cye.com.cn]乳业的危机,并不让人乐观。
危机背后蕴藏着机遇,一些敏锐的企业,正伺机在乱局中寻找商机。
“我参加中—新交流会就是想了解大包粉的行情,我们正计划扩大大包粉的生产。”光明集团副总裁陆耀华对《中国企业家》说,光明自1995年起生产大包粉,遗憾的是[创 业网www.cye.com.cn]与同行一样,并没把大包粉视作一个产业认真去做。2005年,光明从新西兰恒天然集团的骄人业绩中看到了大包粉的含金量,才正式开始做工业大包粉。
伊利、三鹿、蒙牛等乳品企业的高管纷纷表示,他们与光明的情况类似,之前也涉足大包粉生产,但做得不好,目前均已计划扩大产能。“大家都意识[创 业网www.cye.com.cn]到这正是切入国产大包装奶粉生意的好机会。”一位乳品经销商向媒体表示。据他了解,目前国内已有40%~50%的乳品企业上马了脱脂大包粉的生产线。
然而,用国产大包粉替代新西兰大包粉并非易事,最大的挑战是质量。“国产大包粉在品质上有硬伤,例如,蛋白质含量比新西兰大包粉至少低2个百分点,抗生素、细菌含量都较高,并且由于奶源分散,奶农的水[创 业网www.cye.com.cn]平参差不齐,奶粉质量也不稳定。”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乳品专业委员会主任谢继志说。
王丁棉说,其实最有可能抓住大包粉商机的还是融资顺利的大型乳品企业。他们有充足的资金改善奶源基地建设和奶粉品质,但多数中小型乳品企业由于资[创 业网www.cye.com.cn]金有限,恐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