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热,吸引无数台商前仆后继,去年投资金额成长超过八倍。但印度的变化莫测,更让企业吃足苦头。该如何脚踏实地和印度一起走过成长阵痛?
步步是陷阱
只是,因为对印度的陌生、大意,许多意想不到的风险也让台商吃足了苦头。
印度政府,是最反覆无常的协作伙伴。
去年,因为西孟加拉邦的农民抗议征地,印度中央政府对经济特区政策临时冷冻。加上和富士康签约的邦政府输掉大选,新的邦政府没有如约供水供电,富士康只好哑巴吃黄莲,放慢扩厂脚步。
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因为印度政府贪渎盛行,造成印度经商不易。新设公司就要花三三天才能获取合法登记,履行契约费时四.八年,完成破产程序登记甚至要等上年。诚信,不是印度政府、商界习惯的商业语言。
「没辙儿,你要做他们生意就得耐心跟他们周旋、慢慢磨,」一名台商私底下说。
每当印度官员对台招商,一定再三强调他们已不是「不可思议的印度」(Incredible India),而是「值得信赖的印度」(Credible India)。
印度便宜劳力高素质的迷思,也蒙蔽了许多台商。
「你以为印度人又聪明、又便宜,那你就大错特错,」住在印度一年多的大陆工程协理曾鹏举有感而发。
相对印度高阶理工教育驰名世界,印度基层教育却是令人震惊地低落。
在大陆工程新德里的工地,目不识丁的印度工人弯着腰,在弯箍床前照着铁尺画下的式样,重复地弯曲钢筋,每人只会做一种样式。单功能作业,对生产效率大打折扣。在万邦的印度鞋厂,印度工人平均一个月生产四双球鞋,也远不及万邦的广东清远鞋厂、中国工人一月生产五双的效率。
再加上素染社会主义思想的印度政府,劳工保护完善,雇员只要做满一年就有一个月的假,大小节日、婚丧喜庆一律放假,默默垫高台商的经营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