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卫国:营造创业热土孵化小老板
在上海市虹口区委书记孙卫国看来,以创业带动就业,是一场观念的革命,是对社会的一种推动和进步。其真谛是,鼓励待业者依靠政府的政策而不是救助走向创业的道路。
最新数据显示,虹口区已成为上海市创业带动就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2007年底,全区无业、待业人员总数下降到9万,而白手起家的小老板多出近2万人。17098个新生的微小型企业、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不仅新增岗位9.87万个,并且当年完成产值4.1亿元。
让待业者主动起来
2000年,孙卫国到虹口就任区委书记。当时,虹口在难以消化区内12万待业下岗人员的同时,每年新增1万劳动力,又约有2000多个岗位缺口。2003年的数据还显示,全区80万常住人口中,超过12万处于无业、待业状态。
如果通过购买公共服务岗位来全部安排,按政府为就业双困人员托底安置岗位1.7万元/年的“时价”,区财政难以承担。再者,也没有这么多的公共服务岗位。
而且,传统的就业模式里,人们习惯了由政府推荐和安排工作岗位。这种被动的就业形态,造成就业者缺乏就业激情。结果往往是:政府、就业者、就业单位三不满意。
孙卫国认为,岗位必须经过竞争而来才会珍惜,就好比日常生活中,你送给别人一个东西,接受者往往不珍惜。而如果是他自己掏钱买来的,他就会倍加珍惜。
于是他强调:“与其把政府的钱贴在就业岗位上,还不如用在激励就业者创业上。政府从提供岗位的困境中解脱出来,转变为提供政策,由待业者依靠政策自己创造就业岗位。”
孙卫国认为,传统的就业格局,侧重的是对求职者(包括初次就业者和再就业者)一对一的帮助和扶持。而创业型就业,则不但关注求职者个体的就业问题,它还更注重创业者的就业带动效应。
前者是政府“埋单”托底,为特殊困难群体在特定时期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后者是政府抛砖引玉,让有能力的创业者实现个人价值。如果创业成功,那么解决的不仅仅是自身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为更多的求职者创造岗位。
“解决就业问题,必须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就业体制,采取‘两条腿走路’、两种模式并举的方式,使待业者逐步从被动就业过渡到主动就业。”他鼓励待业者自己当老板,找市场,面向社会。
“度身定做”创业服务平台
融资难,是创业者反映最集中的问题之一。但由于管理部门担心“坏账”,只为创业初成者提供“事后担保”,即使给予担保也不愿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限制了创业扶持资金的效果。
而虹口区政府独辟蹊径,为创业者设立基金平台。并将原本设在区招商局下的2000万元“区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改名为“扶持创业促进就业专项资金”,整建制划转区劳动保障局。
“创业初期最需要的就是钱,你们要研究怎样扶植创业,合理地把资金用到创业者身上。不用考虑一时的保值、增值。”孙卫国表示。同年,虹口区又新增每年1000万元的促进就业专项资金。
区劳动保障局副局长梅小平记忆犹新,他十分感慨地说,创业也要冒风险,政府出面设立风险基金,允许有5%~20%的坏账,由此来调动创业的积极性。孙卫国认为,创业者贷款,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成功,政府应该承担一些创业失败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