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业者享受实实在在的优惠,给予实实在在的扶持,是虹口近年来制定各项扶持政策的出发点。从2003年首先推出的“开业园区业主可同时享受市区两级房租”,到最新制定、即将出台的针对35岁以下青年以及用工20人以上企业等不同对象的6条优惠政策,短短4年多里,虹口区已制定了20条为创业者“度身定做”的政策。
孙卫国感到,要让创业者真正享受到政策实惠,就要破除各部门的“壁垒”。为此,虹口组建了由19个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任何有关创业的问题都能拿来商量解决,解决不了的由区领导统筹协调。
此前,待业人员周建伟带着7个人,准备开办打印机耗材回收服务社。当时我国电脑耗材回收政策是一片空白,环保许可无据可循,服务社不能开展业务。
他们把周建伟和区劳动局、区环保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请到领导小组办公室,开专门协调会。会上当场拍定:先请专家为服务社免费做环保鉴定,再帮周建伟到市环保局办批文。
当周建伟手持批文去工商局注册时,一位“老法师”说,办了一辈子注册,从来没见过这类企业名称。
创业也是一种生产力
孙卫国认为,在就业问题上,不能简单地把待业人员作为劳动力对待和安置,他们应是推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也是一种生产力。以创业的精神推进就业,就会使待业人员对发展生产力产生强大的爆发力,这种生产力,不是简单的算术增加,而是几何级的增长。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创业型就业严重不足,制约了创业带动就业潜力的充分发挥。尤其是,自2003年以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07年毕业生人数超过500万,而2008年将进一步上升到560万左右。这么庞大的青年就业队伍,他们的一次就业率大约只有60%多一点。
将待业者看成是劳动力,必然会造成消极的、被动的就业政策,就业的路子也会越走越窄。而把他们当作生产力,就业的“包袱”就会变成“财富”,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将会起到很重要的推进作用,孙卫国强调。
近五年来,虹口区将创业孵化园区(原来的再就业中心)从原来的一个园区、2.1万平方米,扩展到现在的18个创业孵化园区、将近30万平方米。孙卫国表示,这么做的目的,是让待业者创业有个窝。他笑道:筑巢引鸟,只有把巢建好,鸟才会进来。
同时,区劳动保障局还组建了一支开业指导专家团队,采取“一企一策”定向指导,做好小老板的创业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