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海归”送外卖的报道,引发读者关注“海归”群体在烟创业和工作的‘海归’们,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中的哪些人游入了适合自己的海域,又有哪些人“水土不服”? “海参”、“海带”、“海草”……或许是他们最好的另类注解
[核心提示]统计显示,从1994年底,第一个留学生回国来烟创业开始, 15年间,在烟创业和工作的留学人员已达400余名,创办企业从起初的3家,增加到了410家。同时,近万名海外学子也在陆续回烟,加入就业或创业的潮流。
留学海外,国内外企任职高管,辞职开办烟台首家网络送餐公司——本报推出80后“海归”送外卖报道后,引发了坊间有关“海归创业”讨论的持续升级——
“从10几年前的‘出国热’,到眼下金融危机催发的‘归国潮’,在烟创业和工作的‘海归’们,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
“哪些本领让海归之中的佼佼者‘如鱼得水’,哪些缺憾又让一些人‘水土不服’?”
“创业政策一片大好,烟台如何委有用之才以大任,海归又如何游向适合自己的一片海域?”
本报记者对如上疑问作了调查,并为烟台“海归”人群中的另类细分,加以解读。
80后海归多为“海带”“海参”
贺伯特3个月收到70份求职书
[词解] “海参”,特指没有工作经验的海归学生;“海带”,亦称“海待”,特指海归之中暂时待业者。
[创业潜力指数] ★★☆☆☆
“风起云涌之,鸾凤还巢之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所催发的多米诺效应之一,是使更多的留学人员“洄游”国内。这一变化,甚至让与就业工作无关的人都有所触动,我市投资促进局高级招商顾问贺伯特就是其中一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