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专家认为,从大学生“村官”中招收公务员的比重不会过高,这就需要引导大批具有现代知识的大学毕业生进行创业。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利民做客网上访谈时介绍,北京体育大学的一位毕业生,在大兴工作,他和同伴一起自主创业,在当地村子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做了一个生产蘑菇的大棚,现在的经济效益非常好。不但自己的创业价值得到实现,同时为这个村子、为周边的农民创造了很多的财富,得到了广大村民的认可,所以被选为村委。
此外,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讲,他们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更多人想到了自己创业。目前是北京工商大学大三学生的邵同学对记者说:“创业也是实现就业的另一种途径。”他一直梦想着毕业后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店面,不但解决了就业问题,也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创业意识 亟待进一步加强与深化
创业经验欠缺,或创业知识不足,是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通病,就像一直想自己开店的邵同学,当记者问其考虑如何开店时,他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在记者调查中,像他这样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创业,在大学生头脑中仍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由于缺乏经验、相关专业知识不足,大学生对于创业的感觉相当“朦胧”,这也导致近九成大学生有自己创业的打算,但实际创业的人却少之又少。
对此,北京青年宫党委书记、青年压力管理中心理事长冯松青对记者表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意识很传统,依赖心理非常严重,他们首先考虑依靠父母的关系,看是否能够对自己创业有所帮助,其次考虑国家会出台什么政策支持创业,并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除此之外,通过与不少大学生的接触,冯松青发现,大学生在创业的心理准备上明显缺乏,他们不但没有正确的创业信心和决心,在创业上还存在误区,如他们在考虑Cye.com.cn就业时,首选是出国或考研,再者去国企工作或报考公务员,这些都实现不了,认为都不行了才选择创业。“这种思想是非常不对的。”冯松青说,创业不应该是大学生就业方式的下下之选,创业对青年的锻炼价值是最大的,只有拥有很强、很全面的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