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TCL的“借船出海”,海尔则是“造船出海”。
早在1999年,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就未雨绸缪,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设立了工厂,成为第一家在美国建厂的中国企业。2002年,海尔花费1400万美元买下格林威治储蓄银行大楼设立了美国总部,并命名为“海尔大厦”。
截至2012年8月,海尔在海外已先后建立起7个工业园、7个海外工厂及10个ICM(即国际合作)工厂。
此外,美的、格力等企业也都纷纷发力海外建厂,开始中国家电企业新一轮收购浪潮。
“伴随国际市场环境不景气,更多海外品牌将披上被并购的标志。中国的家电企业已经从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后,全面驶入了全球化品牌战略发展的深水区,对中国企业于海外区域市场布局、集团内部人才结构调整、关键技术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家电专家罗清启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十年:从OEM贴牌到中国创造
10年前,刚刚担任美的空调事业部总经理的方洪波(现任美的集团CEO),最头疼的是如何能完成200万台销量;张近东则因为声称苏宁将在三年内开设1500家门店,而被业界笑为天方夜谭……
仅仅三年后,2005年,海尔集团宣布产销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接着美的集团也成功加入千亿元阵营。与此同时,家电渠道领域呈现出苏宁电器、国美电器两大巨头独霸的格局,年销售规模也纷纷突破千亿元大关。
曾经担任格兰仕副总裁、被誉为“价格杀手”的俞尧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10年前光波炉对于格兰仕还仅仅是个概念,像格兰仕、九阳这样的企业虽然以“世界工厂”的名声为傲,创造出平均不到1秒钟生产出1台微波炉,世界上平均每卖出2台微波炉中有1台出自格兰仕的纪录,但是始终在摸索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品牌”的经营之路。
经过不断创新,格兰仕持续推进微波炉研发和制造体系的升级换代,研发出一代又一代的精品微波炉,获得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的认可,最终让微波炉从过去的奢侈品变成今天中国百姓家庭的生活必需品。
中国家电协会营销委员会副理事长洪仕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国的家电企业不仅创造了众多规模上的“之最”,还在不少产品领域的技术创新上实现了第一:比如全球首台“全无霜”三门冰箱等,初步形成了海尔、格力、美的、海信科龙、格兰仕等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来自中国家电协会的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彩电产品占全球产能的80%,空调器产品占全世界产能的70%,冰箱产品占全世界产能的50%,洗衣机产品占全世界产能的40%,绝大多数小家电产品80%以上的产能也在中国,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家电生产中心。
十年:两次政策扶植
在中国家电企业走向世界的同时,令人头疼的问题开始出现: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变动、家电出口受限、国际绿色壁垒新规、反倾销事件、外资品牌的贴身肉搏……中国家电企业在摔打中前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面扩张的家电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难题,市场已被提前透支,库存压力迫在眉睫。
于是,政府开始了两次大手笔救市。
2007年,“家电下乡”政策推出,千亿级的农村市场被撬动。2009年,“以旧换新”政策推出,以“节能惠民”等一系列家电行业财政提振措施,推动家电行业全面升级。
据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产品调查办公室调研数据显示,在政策扶持下,家电行业得到了飞速扩张。2011年全国“家电下乡”产品销售超过1.03亿台,实现销售额2641亿元;全国家电“以旧换新”共销售五大类新家电9248万台,拉动直接消费3420亿元,有效缓解了危局,让家电行业重焕生机,步入“黄金年代”。
苏宁电器副董事长孙为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中国家电行业正在经历一个关键过渡时期,“家电行业的商业模式有待改变。过去家电业一直延续的产业链模式需向供应链模式转变,家电制造业及流通业内的规模性企业亟待建立真正的战略联盟。”
也许,正如龙永图所说:“最皮实的孩子还会接受考验,中国家电业发展不能放弃制造业道路,需遵循规则,走公平竞争的文明之路!”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