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学毕业生求职成本大幅上升
海投简历浪费逾20亿元
毕业生简历支出已占求职成本20%,但76%的简历未获有关专家认可
刘跃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挑战,各级政府也在极力助推大学毕业生就业。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人说,现在部分大学毕业生有点“破罐子破摔”了——反正就业难,找不到工作实属正常,那就“宅”着吧。其实,大多数毕业生并不消极。
这从他们在求职的投入上可见一斑。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2008年公布的第三次学生就业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高校毕业生为求职花费的相关费用人均为1132元。华中人才市场通过对今年1~6月参加招聘会的数千名毕业生进行调查,发现2009年毕业生求职成本在大幅上升,平均花费达2000多元。可见毕业生在求职上是不惜投入、积极争取的。
调查显示,求职投资主要集中在简历制作、形象包装、各种职业培训证书以及交通通讯费用等方面。其中,简历的投入占很大比重。2007年京华时报与某网考试频道联合推出的“毕业生就业成本调查”显示,仅简历一项支出就占了求职总成本的20%。
出乎许多毕业生意料的是,他们在简历上的投入没能与收益成正比。今年3月,河南省针对毕业生求职简历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毕业生在招聘上投简历的平均成功比率仅为1∶52。由世博集团上海外服公司发布的“2009年大学生就业现状勘测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500多名上海毕业生中,70.5%的毕业生投放大量简历后并没等来录用通知。由此可见,被废弃的简历数量惊人。据央视不久前的一则报道,无效简历每年要浪费20亿元以上。
这不禁让人疑惑,作为求职敲门砖的简历怎会如此之低效?今年3月,由中国就业促进会与河南省先进文化研究会发起的一项调查非常有意思:在课题组回收的19893份简历中,76%的简历没有得到专家认可,学生自己却看不出一点问题,78%的学生都给自己的简历打出80分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