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创业绝对人数比例小,占1.94%,创业项目高科技含量少;二是大学生创业能力有不少薄弱环节,反映了高校创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三是融资渠道不畅,缺乏创业资金。
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从起步探索、发展实践、到如今的大力提倡,已经历了10个年头。高校毕业生创业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社会各方如何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创业?
日前出炉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创业绝对人数比例小,占1.94%,创业项目高科技含量少;二是大学生创业能力有不少薄弱环节,反映了高校创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三是融资渠道不畅,缺乏创业资金。报告认为,推动高校毕业生创业,需要政府、高校、产业三方携手进一步努力。
受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委托,在沪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协作组,通过对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7个各级地方政府部门、117所高校、15922名高校学生(包括部分已毕业学生)、309家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出了这一报告。
近半数创业者不满本企业状况
调研显示,有创业经历的高校学生,大多数是在就读期间或毕业当年投入创业活动。
创业者中,从事社会服务业的最多,比例达到34.63%;其次是制造业13.27%,金融、保险业12.94%,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2.94%等。虽然高校毕业生创业的行业不少,但其中真正参与高科技创业,即创业项目中拥有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创业者,仅占创业人数的1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