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奥运营销的价值仅仅在于将奥运五环与“京”字商标印在自己的企业和产品上吗?这是浪莎人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既然不是如此简单,浪莎寻找商标以外的奥运营销价值。浪莎认为,从文化、外围赞助再到全民参与,能够体现奥运核心价值的传播要素还是相当多的。这些要素是不是可以运用到浪莎的营销与品牌传播中?“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精神,难道只有赞助商才可以传递?支持奥运的难道只有赞助商?追求更高、更强、更快的也只有50多家赞助企业?
一系列问题的答案构筑了浪莎非奥运营销的信心。紧接着,浪莎又分析了历届奥运会赞助商的命运:
这个数据让浪莎高层着实乐了一下,真正从赞助式的奥运营销获得实质性回报的公司,不到所有赞助企业的1/3,另外2/3的企业给现有的赞助商划下了一个重重的感叹号。这反映了奥运营销不仅仅是开着一部名叫“奥运”的跑车兜风那么简单。得到授权是基础,能否完成落地性操作才是成败的关键。
浪莎红出击
步步为营、咄咄逼人,面对梦娜的强势出击,浪莎已经不再像仓促应对时那般慌乱。理性的探索与事实的真相,撑满了浪莎希望的风帆。
解析浪莎产品有几个关键词:最高的知名度、最完善的渠道、最全面的产品线、最舒适的体验感受。所有这些“最”加在一起,再次突破的时候,对手就是自己,所以浪莎必须用“更”来要求自己。因此,浪莎提出把产品做得“更全、更好、更舒适”,与奥运精神“更强、更高、更快”相映生辉。
一个营销传播口号,如果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没有被赋予任何意义,仅仅从文学和美学的角度欣赏它,未免会在面临关联性的市场诉求时,显得牵强附会,所以浪莎的三个“更”必须被烙上“第一”的印记,这样后进者复制起来恐怕就会给人一种“四不像”的感觉了。
继续剖析,浪莎产品的健康、舒适与技术诉求就会浮出水面。这与北京2008奥运的口号“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不谋而合。这是先天性的企业资源挖掘,而不是简单赞助后写出表示有奥运关联的强拉硬拽。在雄厚资本实力、技术实力、经营历史的支持下,浪莎完全可以喊出“健康浪莎、文化浪莎、科技浪莎”的口号。企业表示与奥运文化同步,恐怕不应该成为奥组委扼杀的对象。
奥运有着最高的全球性民众参与度,浪莎也恰恰是中国消费者最常提及并使用的袜类品牌,这又是一个契合点。“客户最多的行业品牌支持最高民众参与度的运动”,说出来不仅仅是一句广告语,而是一种震撼。
把奥运的外围演绎价值拿过来:激情、荣誉、奋斗、和谐等,能囊括所有这些精神的传播元素是什么呢?如果能够发掘与奥运大众精神切合的元素,无疑将是一个可以尽情发挥的优质课题。浪莎已经成功晋级到了企业发展的成熟阶段,产品也得到了消费者的一致认可,所以此次传播如果再以通俗的符号搭配模特来进行媒体宣传,将不会有革命性的突破。
经过一次次创意与论证,浪莎最终决定采用色彩营销手段,这是个只有国际级大企业才能掌控的营销手段。“浪莎红”的概念就此登场。与此同时,浪莎还提出了“内装”概念,浪莎集团希望“浪莎”与“袜子”的关联强度得到稀释,以便以后做产业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