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月前,上海松江佘山边的某地块还是一片泥地,当专用车驶入园区时,工作人员兴奋地用手一指:“这里将建成中国最高的木质过山车、那边是金矿镇、边上是水上游乐世界……”而今这里已经准备好了开门纳客,成为今夏上海大型新增旅游项目——欢乐谷。
同时,香港迪士尼也高调宣布,乐园扩建计划尘埃落定,其即将投资逾百亿港元兴建三个新的主题园区。
一个是本土最具代表性的华侨城麾下最新连锁主题公园产品,一个是享誉全球的“米奇”老鼠乐园,这两大文化背景迥异的旅游产品正进行着一场主题公园模式之争,究竟“鹿死谁手”?
门票经济VS衍生品经济
“我小时候,假如可以去一次锦江乐园,绝对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陆小姐回忆。的确,中国的主题公园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当时并没有太多产品,类似锦江乐园所拥有的过山车项目在当时已轰动异常。
“与几十年前就已经在美国崛起的迪士尼乐园相比,中国主题公园的起步和管理理念都慢了不止一拍,而这也导致中国本土主题公园在较长时间内都处于门票经济阶段。”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旅游学系副教授胡平指出,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常州中华恐龙园、北京石景山公园、上海锦江乐园等。有关数据统计,国内主题公园门票收入占公园整体收入的80%以上。
根据相关数字,国内一家大型的主题公园建设投入通常需要十多亿元至几十亿元,假如生意尚可,年入园人数约100万~200多万人次,若算人均票价在100元左右(实际上大多数国内主题公园门票价格都在几十元),每年最多也就2亿元左右营收。
“本土不少园区内餐饮、商品销售额非常小,几乎没有特色旅游产品,所以都纯粹靠门票维持,因此要收回投资,起码5年以上,目前拿地成本越来越高,投资回收期也越来越长,很多支撑不住的就只好退出市场。”长期从事主题公园经营和研究的酷贝拉欢乐城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办事处经理龙海彧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