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
商机,的确有,但并非无条件。贴有贴的苦、印有印的难,一张张小小的条码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般悬在印刷企业头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十余家印刷企业负责人中绝大多数都对电子监管码业务的推进抱有“非乐观”的谨慎态度,甚至包括那些早已名列赋码印刷企业推荐名单的,颇有几分“问君能有几多愁”的味道。
“难道用‘人海战术’不成?”山东一家药包印刷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道。目前,小批量的贴标暂时还不成问题,这已经在几家赋码推荐企业中得到了证实,但对于那些生产规模较大的包装印刷企业来说,悖论产生了—产量越大,亏得越多。上海烟草包装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俞志康提出了相同的疑问,“我们一年大概生产13亿只盒子,假使一名工人一天能贴1000个标签,需要多少人?”这个数字太难想像了。
由于相关政策并未针对在哪一个环节实现赋码做出明确规定,所以一旦采行贴标的方式赋码,产品生产企业与包装印刷企业之间的协调问题便首先提上了案头,山东那家药包印刷企业负责人觉得,“贴标的工序应在药厂完成,但是药厂处在主动地位,印刷厂处在被动地位,不好协调”。另外一位企业负责人也深有同感,“不能因为贴上了电子监管码就提高最终产品的价格,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上游企业很可能将赋码成本消化在印刷企业中间,可我们本来就是微利生产了”,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难道‘大海里捞针’不成?”,这位药包印刷企业老总再一次叹气。“不论是印刷完成后贴标,还是模切、糊盒后贴标,都涉及到如何进行电子监管码的漏码与检测的问题。”贴上电子监管码后的数亿个盒子就像森林中密密麻麻的树叶,没有任何两片的纹路是一模一样的,“后续检测与监控的工作量会非常大,或者说压根就是不可能完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