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籍三:“钱生钱”
适用者:投资偏好者特点:获取高于存款的收益
小袁在一所高中担任语文老师,长期购买货币市场基金代替储蓄。最近她申请了信用卡,很快她又发现了信用卡的新用途。
小袁的做法是:每月发薪时,留出1000元现金,其余的都用来买货币市场基金,平时的开销就尽量刷卡,然后把货币市场基金的赎回日定在信用卡还款日的前一天,这样就等于用赎回的货币市场基金的金额,还信用卡的钱。
虽然目前货币市场基金七日年化收益率只在2%左右,但比起银行存款还是高一点,因此每月到了货币市场基金赎回之日,小袁就赚到了两者之间的差价。
理财师点评:小袁用投资基金的收益还信用卡的钱,不仅保证了按时还款,而且养成了投资理财的习惯。
除了货币市场基金,股票基金、债券基金等投资类产品也可以购买。但是投资基金毕竟有风险,即便是货币市场基金,同样不能避免。因此购买时一定要确认自己是否有偿还的能力。如果投资产品未赚反赔,客户就要自己掏腰包还款。如果透支金额超过信用额度,还可能收取不菲的“超现费”。举例说,如果客户的信用卡额度为2万元,透支就不能超过2万元,如果超过,银行认为其有恶意透支的行为,将按超出部分的30%进行罚款。
秘籍四:“套现也能生钱”
持卡人与银行智力对抗 “套现”为赚银行钱
“银行想方设法赚我的钱,我又不是那么弱智,我要抗争,我也得想法赚银行的钱。”一位信用卡“套现高手”在谈论他的非法“套现”时显得那么地理直气壮。从某种意义上讲,如今的信用卡消费正演化为一种银行与持卡人之间的智力对抗。
为规范银行卡业务和防范风险,近日中国银监会两次发出了风险提示和规范意见。
有所得,就必有所失。这一千年古训,无论对发卡行还是持卡人来说都同样适用。在“跑马圈地”的时代,各大银行为争揽客户付出了高昂的信用卡维护成本,同时还面临着持卡人的非法“套现”风险;而在银行推销员“甜言蜜语”的怂恿下办理了信用卡的持卡人,事后也发现信用卡在赊账、方便之余,同样为其增添了不少烦恼。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