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旷的办公室里分明有些杂乱,除了一张朴素的棕褐色办公桌和几个看起来显然有些破旧的沙发之外,交错放置的却是各种色彩斑斓的小册子和宣传页。中等身材、面容饱满的陈沛不无焦虑地望着窗外,仿佛下意识地扶了下旁边黑色的转椅,身体向后稍稍靠了靠,然后振作地挺直上身,十指交叉,“别人说什么,我实在管不了,但只要我还在这样一个角色上,就只能去做,哪怕是再去赌一把”,神情冷峻。
自1995年涉入中文搜索业务以来,中搜及其颇具传奇色彩的总裁陈沛一直备受关注,而其与百度“依托复制Google模式并执著于搜索且最终成功突围”有所不同,在发展时间上要远早过百度的中搜从“企业级搜索”、“Google式页面”,到“门户化转型”,再到所谓的“个性化门户”,其企业战略的多次转变、不明晰甚至不确定已多次引发投资者与互联网观察家不同程度的质疑乃至诟病,发展之路亦几度遭遇掣肘。作为曾经红极一时的数学天才,陈沛却并不认为自己从“技术型选手”转向“管理型选手”有何不妥或者存在怎样的困难与问题,“我可能做对,也可能做错,但我仍会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因为我相信我的选择是对的,别人清不清楚无所谓。”
16岁,从安徽蚌埠考入浙大数学系,安静地完成了一段人格塑造的必要阶段;23岁,进入总参三部参与“大规模数据处理”且因独特原因,无奈告别军旅生涯;29岁,励精图治推出中文全文检索系统I-Search;33岁,结盟郭凡生,并受邀进入慧聪国际,任CTO;34岁,推出“慧聪软件”,也即慧聪搜索,任总经理;37岁,在慧聪搜索的基础上,正式推出“中国搜索”品牌;38岁,因亏损局面无力回天,中国搜索与慧聪国际整体剥离,并进一步引入战略投资者开始第二轮资本锻造……经历可谓丰富,性格可谓坚忍,但现年41岁的陈沛却无论如何难以摆脱尴尬与无奈的困窘,面对来访的记者,他出人意料地宣称,“其实,我的事业才刚刚开始。”
这是冬日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其时,破釜沉舟的陈沛与中搜,孤注一掷的正是其上线不足2个月的最新产品——“IG”。
诸多相关学者、分析师在与记者谈及中搜时,基本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陈沛尽管有所技术,但作为职业经理人,他却是一个失败的案例,而他领导的中搜在经营模式上的嬗变更直接导致了其最终的没落。”赛迪顾问常燕杰更是毫不客气地对记者讲:“尽管IG融合了多种技术与内容,大而全,但似乎并没有多少核心竞争力,网民未必能够买账。”
中搜可否东山再起,甚至领导一时风尚?“别着急,三四月份,你将会有一个惊喜的发现。”陈沛幽幽地对记者讲。
坦率而言,不论争论的最终走向如何,不论中搜能否一鸣惊人,对于曾经的技术天才以及曾经引起“不大不小”关注的中搜代言人,我们有理由对陈沛十几年如一日对“搜索”的坚持表示钦佩,哪怕这样的钦佩是建立在一个失败的基础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