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沃尔玛的毛利率,我们可以发现三个有意思的现象。
首先,沃尔玛从1971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毛利一直维持在非常高的水平,最高毛利率接近30%。通常大家都会认为,零售企业在成立初期,一方面受制于企业规模,在与上游供应商议价时不存在优势。另一方面,对于下游消费者而言,因企业品牌尚未建立,很难获得足够的溢价空间。为何沃尔玛在这段时期能够获得这么高的毛利率?
第一.百货相比其它零售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高毛利的行业。而七十年代是美国折扣百货行业蓬勃发展的时期,1973年,美国折扣百货零售额第一次超过传统百货。山姆·沃尔顿选择从折扣百货切入零售行业,可谓占尽天时。
第二.踩准了行业的节奏,也看到了未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单纯的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复制扩张,速度太慢。1968年,沃尔玛在股票市场进行了融资,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迅猛扩张。虽然相比当时的零售业巨头,沃尔玛仍然可谓微不足道,但他却是行业里的一颗不折不扣的新星。借力资本市场,沃尔玛在接下来的十五年里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0%。此谓地利。
第三.山姆·沃尔顿1951年开始经营杂货店,1962年涉足折扣百货,到这时他已经在零售行业辛勤耕耘二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和资源。放眼当今中国,在零售行业摸爬滚打超过二十年的团队能有几个?此谓人和。
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沃尔玛这段时期里的高毛利和高增长神话似乎也不难解释。
第二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沃尔玛的毛利率出现了一波剧烈的下滑,平均下降了约四个百分点。
这一方面与当时的宏观经济背景有关。零售行业与通货膨胀存在着非常强的正相关性(见图3)。这是因为在通货膨胀时期,连锁零售企业能够很方便把价格向下游传导,同时提升自己的业绩。经历了七十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和八十年代拉美债务危机引发的剧烈通胀以后,美国步入了紧缩周期。这很大程度上影响沃尔玛的业绩。
图3.零售与物价指数的相关性(偷了个懒直接用了中金研报的数据)
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沃尔玛这段时间内自身战略的调整。1983年,沃尔玛开始经营山姆会员店。1987年,沃尔玛开始涉足食品零售。1991年,沃尔玛开始国际化扩张。这三块业务的毛利率均低于其之前的主营业务。沃尔玛为什么要去扩张会摊薄自身利润的行业呢?
我们把镜头往后移。到2001年时,沃尔玛的食品销售额已经达到560亿美元,占当年总销售额的近30%。2011年,沃尔玛来自山姆会员店和国际部门的收入分别为1092亿美元和495亿美元,合计贡献了38%的营收。试想,如果沃尔玛当初没有在这些方面进行扩张,他还能成就今天的帝国么?
1991年,沃尔玛战胜西尔斯,登上了零售业第一的宝座。一个诞生到不三十年的企业超越经营历史超过百年的行业巨头,头顶上的天花板依稀可见。挖掘新的收入增长点成为当务之急。
另外,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来看,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也是沃尔玛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一站式购物给当时的零售业指引了方向。1988年,沃尔玛推出第一个购物中心。到今天,购物中心已经成为沃尔玛最主要的零售形态。
用一个词形容这段时间的沃尔玛叫“转型中的阵痛”。虽然毛利下滑,但依靠销量的增长,沃尔玛依然取得了净利润的持续增长。更重要的是,沃尔玛为自己下一个二十年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在是痛并快乐着。
第三个有趣的现象是,九十年代过后,沃尔玛的毛利重新得到提升。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目前其毛利率已经接近其七十年代的水平。
我们认为,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释。首先,1992年,沃尔玛的销量首次突破400亿美元大关。二十年过后,沃尔玛在这个数字后面加了个零。一个数量级的提升,完全可以使沃尔玛在与上游供应商的博弈中,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
另外,这段时间也是沃尔玛大力发展自有品牌的时期。沃尔玛的拳头品牌“惠宜”就诞生于1993年。通过绕过品牌商,沃尔玛把触手直接伸向了源头、伸向了厂商。这也为沃尔玛提供了更高的利润空间。据统计,目前沃尔玛的自有品牌占销售额的比例已超过1/4。
沃尔玛崛起于折扣百货浪潮,不足而立之年就华丽登顶。之后毅然转型,顺利突破瓶颈,巩固了自己零售业一哥的地位。
一根跌宕起伏的毛利率线,反映的不仅仅是沃尔玛的企业战略,也是整个零售行业的冷暖春秋。
沃尔玛带给我们的,除了丰富实惠的商品,还有一套叹为观止的商业系统,是一个我们永远可以吸收养分的宝库。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