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在这个不景气之时,上海市侨办、浦东新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等联合举办的第二期“华侨华人回国创业培训班”却热火朝天:即使需要自理路费,也有200多位华侨华人报名,是去年第一期培训班报名人数的4倍多,最后主办方从中挑选了80余名幸运者参加5月17日至5月19日的培训。
“千万不要浪费危机!旧事物衰败的时候,就是新事物崛起的良机。”《世界是平的》作者、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金融危机后说。在危机中,经济率先出现回暖迹象的中国,正推进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上海,对于创业者而言,毫无疑问散发着更为独特的魅力。
令人心潮澎湃的时代,上海以什么吸引创业者?这些来自海外的高尖人才,又对上海的未来发展有着怎样的期许?
记者跟班两天,发现三个提示。
中国经济:“转变”比“回暖”更吸引人
“中国经济回暖信号显现。”5月17日,在“华侨华人回国创业服务周”启动仪式上,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回顾了中国一季度经济运行的状况,认为中国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持续下行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同时,宏观经济重要指标月度环比数据出现了积极信号;“外贸、投资、消费”三驾马车中投资的增长有目共睹,尤其是新开工项目一季度增长了87.7%。这一切数据都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复苏。但姚景源认为,“保增长并不是最困难的”,这场危机的到来,促使中国加紧改变发展模式,优化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姚景源说:“若干年后,我们也许会感谢这场危机。”
对于那些怀揣着创业梦想来到上海的华侨华人来说,姚景源所描述的“转变”,比“回暖”更吸引人。事实上,从西方国家的经济史来看,每次经济萧条之后,都伴随着一次巨大的产业转型。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的经济持续处于恶劣的境况中,但那正是微软公司和苹果公司成立之时,之后以个人电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席卷了全球的产业界。同时,经济危机也往往伴随着产业优势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转移,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就成为韩国的三星电子超越日资巨头的开端。
“如果说中国过去的十年是传统制造业的黄金十年,后面十年也许属于高新产业。”华侨华人回国创业培训班成员刘轶说。他在美国一家芯片制造企业担任工程师,金融危机使其所在的部门整个关闭。刘轶虽然没有失业,却下决心回国创业,生产原公司因金融危机停止研发设计的射频半导体器件,“这是个填补空白的好机会。”刘轶敏锐感到,金融危机关闭了一扇门,却打开了另一扇大门,门外的天地,更加广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