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个信息不对称问题,创业政策制定了很多,但政府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还应加强。”浦东新区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程东说,他发现在培训中,创业者对与政府沟通渠道的建立非常看重,但政府的回应还有待加强。培训班学员刘军卫则对记者说,“我感觉政府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把创业者当客户的服务意识。”
虽然政府的优惠政策和信息很重要,但排不上第一位―――从第一期“华侨华人回国创业培训班”反馈的情况看,学员们更希望了解产业环境和创业经验。“我们创业缺两个‘经’:经济来源和经验。”饶明很直接地说。
为此,这次培训结合张江的产业优势,涵盖了张江的四大支柱产业―――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软件、创意。在培训内容上,加大了创业实务的比重:创业如何明确流程,规避经营风险;怎样获得创业资金,促进企业发展;生物医药领域怎样获得突破;软件开发企业如何创业……八位主讲人既有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也有政府官员,还有风险投资人。在培训形式上,增加了创业成功海归互动的环节,并安排了专场项目对接洽谈。
听了5月17日与5月18日两天的培训内容后,记者发现,创业者们最感兴趣的,永远是成功企业家的故事。微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常兆华讲述了自己在上海创业11年的历程,酸甜苦辣,几经波折。他感叹,在中国创业不容易,中国60%的民营企业5年破产,10年倒闭率达到85%。现金匮乏、管理不善、商业模式Cye.com.cn不够灵活……任何一个问题都会导致走向倒闭的不归路,且即使活下来的创业型企业也不等于完成创富的过程,“做企业会遇到数不清的问题,在中国,永远都要追求‘人和’。”
“你需要知道自己是在中国创业,得适应怎样的环境。”一位参加培训的学员告诉记者,他参加培训的最大目的,是希望获得一种理性结合感性的认识,获得回国创业的信心和决心,“第一步是最难跨出的。”程东认为,长期工作和生活在海外的高端人才,无论是下决心回国创业,还是适应国内环境,都需要一个磨合期,“他们希望有一个软环境,而不仅仅在于政策的咨询方面,是要创新一整套服务流程和服务机制”。而这,也是谋求产业转型,推进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上海,在未来吸引人才方面,所要深深思考的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