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重新洗牌的时刻,中国增长最快,而且整体经济已经很有规模了,我相信钱(投资)的目光会先转向中国。”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章苏阳说。危机也带来了资金投向的重新分配,无论是风险基金还是对冲基金,在金融危机后将会关注有后续潜力的新领域:环保产业、新能源、医疗教育、品牌消费……
“中国的产业集中度仍然很低,产业升级和产业重组,都有大量空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许定波说,他回顾了中国的一系列发展指标,认为在过去的30年,中国企业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低端产品占领全球市场,企业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微小改进”方面,而缺乏真正的设计与技术创新。中国急需突破性的新技术发现,生产管理流程的改进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无疑,从任何一方面而言,有国外高等教育背景、拥有一定技术或管理经验的“海归”,都有明显的优势。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华人华侨说,“在国内,纯粹的技术创新公司还没有出现,我想这就是我们的机会。”他引用互联网技术和创业投资专家保尔・格莱姆在《为什么要在经济危机中创业?》所说:“对于那些已经掌握技术的人来说,行动的时间永远是现在。”
上海优势:人才与技术的高速流动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成为华人华侨参加创业培训的焦点话题之一。
培训班学员刘军卫在美国开设了一家保险中介服务公司,来上海之前,他已完成了自己在上海开设同类公司的计划书。“我仔细研究了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相关条文的每个细节,保险业将成为重头戏之一,而民营中介公司获得的空间可能较大。”刘军卫自信地告诉记者,他的创业计划中提供了两个创新模式,在全国还是首次。
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教授饶明,则对上海新的人才政策很有兴趣,“很有吸引力”。上海市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两个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还指出:将着力引进金融、航运等“各类海外高层次人才”;对于符合条件的人才,给予住房、医疗保障、子女就学、户籍(居住证)等方面的优惠或便利;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这些措施都成为欲回来创业人员关心的焦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