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片水域,养一池鱼。在罗非鱼之乡———高要白土镇,这里养殖的罗非鱼闻名遐迩,其中“长寿罗非鱼”更是名声鹊起,成功从宋隆河游向五湖四海。近日,一条从高要白土镇游出来的“长寿罗非鱼”在番禺五湖四海国际水产批发市场现身,吸引了不少眼球。
根据这条鱼的主人黎来基介绍,长寿罗非鱼,选取三至四年鱼龄,规格3 至8 市斤的罗非鱼,采用网箱实现吊水、瘦身、脱脂、去泥腥味,使之肉质更鲜美,口感更清爽。
一个农民:黎来基
黎来基,这位高要市大兴罗非鱼专业合作社的当家人,在他的内心深处,埋藏着一个多年的梦想——打造一个属于罗非鱼之乡的罗非鱼品牌,并把它销往五湖四海。黎来基养了几十年的鱼,卖鱼难的问题时常困扰着他。“渔民靠天养鱼,靠人卖鱼。风调雨顺时,鱼好养,但鱼养大之后,由于流通不顺畅,卖不出去;遭遇金融风暴,出口不顺的时候,价格低得离谱,销售更困难。反正不管养殖是顺境还是逆境,养殖户都是弱势群体,卖鱼时缺乏议价能力一般只能任人宰割,一年下来只能赚些辛苦费,有时甚至还要亏本。对渔民来说,不管市场风向如何,塘租照给、高企的饲料成本也只能照单全收,养鱼很难有钱赚。这不能不说是养鱼人的一种悲哀!”长期以来,养殖户卖鱼难的困惑一直困扰着黎来基,迫使他不得不去想办法,尝试着找出破解卖鱼难的渠道。
罗非鱼养殖业究竟应该获取多少合理的利润?鱼的销路怎样解决?黎来基不知所措,十分迷茫。
一条新路子: 网箱养殖大规格罗非鱼
2008 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冻灾给养殖户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巨大损失。而这场洗礼则让他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冻灾的时候,鱼塘的死鱼触目惊心,养殖户欲哭无泪。心痛之余,我更加心急如焚。怎样才能减少甚至挽回养殖户的损失?作为合作社的领头人,我觉得自己的责任很大,必须闯出一条路子来。”黎来基在回忆当年冻灾的时候如此说,“这场冻灾更加让我认识到,被动的待售不如主动出售,鱼的销路不解决,养鱼没有希望。”所谓穷则思变,面对着满塘的死罗非鱼,黎来基愁眉紧锁,计上心头。“为什么一定在罗非鱼长到几两重的时候就卖掉呢?而且如此贱卖?”黎来基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鱼继续养大再卖!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黎来基看来,危机即生机。此时此刻,他似乎抓住了一条罗非鱼的救命稻草,找到了一条拯救罗非鱼的新路子。“几两重的鱼先不卖,继续养殖到 3、4 斤以上,然后转养到网箱吊水一段时间再考虑高价出售。加工厂做冰冻出口,我就来把鲜活内销。”新想法让人兴奋,黎来基决定自己先来试养。2009 年初,黎来基仅仅买网箱设备就花了 30 多万。这笔钱对黎来基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这是一个冒险的试验,成功与否在此一试。”黎来基孤注一掷,要求自己只许成功不可失败。可事与愿违,匆忙上阵的黎来基还没有热身就摔了个大跟头。对于黎来基来说,网箱养殖还是一个新事物,他并不熟悉其中的养殖规律。而网箱在他设计的养殖环节里,是用来给大罗非鱼吊水的,如果在此环节出错,那将前功尽弃。“试验并不是自己所想象的那么顺利,由于初步接触网箱,我遭遇到了一些技术上的困难。在开始试验的半年时间里,我一共损失了十几万。”初次失败让黎来基倍感困惑和失落,“当时是在深涌水库试验,一时间,我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为了避免损失扩大,我暂停了试验,把死鱼全部卖给了冷冻厂。”黎来基并没有气馁。每天,他坐在鱼塘网箱边上,一边抽烟,一边看着网箱出神,百思不得其解。“自己做了很多事情都获得过成功,而养鱼是自己的老本行,且思路这么好,为什么实际上却行不通?究竟哪里出了问题?”望着塘里的网箱,一个个问题直打在黎来基的身上。他觉得不可以就这样放弃。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