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创业公司拿到融资,不管是天使轮还是其他轮次,这意味着它有了“奔跑”的资本。此时,大部分创始人都会狂喜,以为公司规模成长的机会来了,于是,开新的分公司,加人冲业绩规模,甚至不惜亏损个三五年,结果到头来发现,那只是规模成长的幻影,规模成长的模式并不成立,资金链的断裂则成为致命一击。
本文的主角戴坤就被规模化成长的幻影欺骗过,他所掌舵的会易佳2012年遭遇了资金链危机,一度发不出工资,员工人数也从60余人裁减至12人。“刚好在我小孩出生的前后,我的公司面临动荡不安,你会生活不稳定,会有大量的逼债者和讨债者来找你,也给家人带来的痛苦。”戴坤说。
会易佳创始人戴坤
会易佳是一家会务公司。会务公司的营收是由一个个项目收入叠加而成,一个会议就是一个项目。这种模式比拼的就是客户拓展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戴坤想把它规模化,他选择的路径是在各地开分公司,然后不断地培训出“能力相当”的一群销售去拓展客户,可惜他光顾着往前冲,却没有人帮他去精算一个个项目的成本,到头来,规模看似冲得很大(近1800万元),但那又如何?靠人堆出来的亏损的业绩,完全不可持续。
“你不是随便招一个人进来之后,复制三个月,就能成为一个戴坤,有的复制了三年都成不了我。所以,这就面临着招进来的人不能按照你预想的来实现业务翻倍。而如果人不行了,你的非标准化的业务也就不行了,这就是2B的生意。”
“公司帐上一直都是很紧张的,当时可能是因为年轻,只想到好的,没想到坏的,想着冲上去就行了,然后拼命鼓劲,业务量不够,就加人。”戴坤这样对I黑马解释了自己当初的冒进,语气中流露着叹息和自责。
“还好现在这些已经过去了”,刚从小败局中解脱的戴坤又向创业的“刀山”行去。正如天使投资人雷军所言,只有死过三次的公司,才算真正成功,烧不死的鸟是凤凰。以下为会易佳创始人戴坤对i黑马的口述。
我是2003年大学毕业,工作了一年后尝试创业,开一个小饭馆。2005年失败后我就来到了广州,于2007年创立了会易佳,现在差不多六年了。
我们的业务全部以线下预订为主,实际上就是中间行业,类似携程,它订的是房,我订的是会场,都是赚差价。只不过携程更标准化一些,我们对人的依赖更大一些,而且不可控制因素蛮多。
经过2007年和2008年的发展,(我)在会务这个行业也有了一定基础了。2008年,我们拿到了一笔几十万元的投资,2010年我们又拿了两百多万元的天使投资。我就想把规模做得更大,把量冲上去。之所以想把量冲上去,是因为我们公司的模式就是,一头是酒店,一头是企业客户。这种模式不需要太长的周期,而且它的频率会比较密。
而公司帐上一直都是很紧张的,当时可能是因为年轻,只想到好的,没想到坏的,想着冲上去就行了,然后拼命鼓劲,业务量不够,就加人。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