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几年,这种鼓励创造的文化,让百度创造出一大批新产品,诸如百度贴吧、百度知道、排行榜等等。可这也隐藏着一些问题。百度作为一个公司,有自己的战略,有自己的产品规划,当富有创业精神的员工,对与跟公司战略不太符合的产品有极高兴趣时,该怎么办?
李彦宏一直对内对外宣扬,百度很专注,只做搜索。其实百度走的是门户搜索战略,并非花一切精力去做所有的搜索。在百度创业初期,就有一批百度技术中高层离职创业,去做自己更感兴趣的垂直搜索。这种个人创业精神与公司战略的冲突在百度上市后愈加凸显。上市后,一批“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们纷纷离开百度自行创业。如下载工具迅雷、博客订阅平台“抓虾”、今年刚获得融资的娱乐搜索平台“酷我”等都是由百度前员工所创立。
此外,相对混乱的环境,也不是每个员工都能接受。百度上市后的急速扩张中,涌入一大批并不是很富有创业精神的员工。让每个员工都去想新点子,把点子变成产品,自然不太现实。
媒体的误解
虽然容忍错误,但李却非常较真。
百度一员工向《英才》记者表达了他的看法:“百度是犯错误最少的公司。”
当李认定竞价排名是正确时,百度董事会却不这么看。李不顾自己生病,在电话里跟董事会据理力争,甚至将手机摔掉。
李彦宏这种追求正确的较真心态,让百度在竞争激烈的搜索市场占据了宝座。
李同样期望着外界能对百度是“正确的”。这引发了百度跟媒体的紧张关系。在早期,李彦宏认为百度是有技术的,可媒体总是认定只有Google才是技术公司。当百度推出竞价排名时,媒体说那是不公正的。当百度凭借着技术打败了Google时,媒体却又说那是因为Google页面无法访问的缘故。当百度贴吧因为超女而大火时,媒体又说小孩子的流量没什么价值。在很多媒体人眼里,无论如何百度就是家小公司,而Google是大公司,是很酷的公司,是不作恶的公司。当百度上市了,在网络股中取得最好的开盘价后,媒体不再评说百度小了,而是聚焦到多少个一夜暴富的富豪上。李不得不一次次地澄清自己的财富观。
在意媒体的评价,或许跟李的文人情结有关。李自己写过书。在美国,曾为道琼斯工作,设计过《华尔街日报》网络版,曾每天读《华尔街日报》。被媒体一次次的“误解”,李曾刻意躲避媒体的采访。但百度的推广活动却很多,一些活动,李不得不出席,并作演讲。离开网络不超过24小时的李,又总会在网络上看到有关自己的报道。有时,他忍不住在自己的百度个人空间,将自己的讲话稿公布出来,并申明:媒体误解了他的意思。
不善言辞,不喜说话的李甚至搬来了能说会道的梁冬,也照旧没能改善百度与媒体的关系。资深IT媒体人士洪波认为,李彦宏的性格决定了百度的性格,不是换个PR就解决问题的。洪波评论道:“在百度看来,这个世界是一个草木皆兵的世界,所有人都对百度不怀好意。无论遇到何种问题,百度的第一反应永远是,我没错,错误都是别人的。” (原载《英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