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经认为中国房地产是夕阳行业的商人仍然在悄悄行进,他们受到了两方面的影响而曾经抱有转行转产的想法:一是经济周期律,认为十年一次循环的周期律,会使房地产[创业网www.cye.com.cn]行业进入尾声,其事例包括亚洲金融危机、海南楼市泡沫等等;二是这些商人不愿离开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大型城市,却又认为在这些城市里已经“瓜分完毕”,开发体量不足。
以民营开发商中的佼佼者张宝全为例,他在转产EVD行业和进军数字娱乐行业之时,并没有全盘放弃他的地产项目。恰恰相反,他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式。
一些开发商甚至惊喜地发现,即便在北京这样看似开发“充分”的地界上,仍然有一些“地皮资源”掌握在一些不具备开发能力、名不见经传、低调从事的公司手里。这些在各项政策出台前“扭转”或“溢出”来的地皮资源,如果谈判顺利的话,开发三五年都不成问题。
经济学家梁小民给企业家们讲课,他在黑板上写的第一条是:产权明晰;第二条才是市场经济。他认为:产权不明晰,市场经济无从谈起。
在中国新一轮住房运动中,正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局面:土地、住房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运行和建造的;政策每宏观调控一次房价就上涨一次,其实道理很简单,宏观调控一次,准入门槛就高一点,成本就增大一些,最后都用市场化的方式由住房者个体买单。
住在中国的成本有很大一部分是制度性成本。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的观点是:在一个完全市场上,万事万物都可以金融化和证券化,从而充分参与流通。证券化是财富交流和变现的最好手段。但以国家主义为基础的经济学手段无法完成这种切换。因此在一个不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人的住房就变成了一个暂住70年的梦。
中国人远未完成自己在住房运动中的国退民进之举,虽然说《物权法》的山雨欲来是一道良好的信号,但宏观调控越严厉,中国人的住房成本就越难降下来。 本新闻共 6页,当前在第 3页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