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间
时间将近凌晨一点,在上海香格里拉酒店的酒吧中见面时,身处酒吧另一桌的同行前来打招呼的方式是:“蔡总你太厉害了,让我们只能转行做私募资本投资了”。对此恭维,蔡的反应是朝对方树了下拇指,直白回应:“你聪明。”
即使在从来不缺乏自信人物的投资银行业,蔡洪平的强势与激进风格也是极为罕见的。行业内不乏有人称其为“非常富有攻击性”。而最为体现蔡的攻击性的,是他在IPO项目定价方面,被同行们视为“太过激进”。
一个典型事例是,今年4月碧桂园上市前,其两家承销商对这家公司市盈率的判断差异极大:瑞银的预期是17到23倍,而另一家投行的市盈率预期为11到15倍。蔡洪平承认,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两家承销商差异如此明显,前所未见。
让蔡洪平有底气给出高估值的,首先是瑞银庞大的理财客户基础。
在碧桂园的定价犹豫未决时,瑞银没有闭门反思,而是直接让投资者作出判断。他们先找到了瑞银的大客户之一,恒基集团的董事局主席李兆基、嘉里郭鹤年、新世界郑裕彤和中信泰富荣智健,询问恒基是否有意成为此一项目的基石投资者(cornerstone investor)。当李兆基等香港大亨顺利介入,其他投资者的信心也就水涨船高,之后两天时间里,仅瑞银内部客户募资规模就达到了20亿美元。这就意味着,瑞银不必降低底线,只用自己的理财客户的资金就可以买断这次总规 模19亿美元的IPO发行——这种信心保障并非每家投行都可以做到。
更为重要的是,蔡充分充分利用了过去两年时间里,香港资本市场和中国内地市场的炽热景象。当多数投资者还在享受两年间持续的高回报时,蔡洪平已经将其定义为一个可以为自己所用的大趋势。
“这是一个属于中国增长型公司的、属于中国独特故事的、属于香港资本市场的时代。”蔡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说。
在他看来,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着三点实实在在的变化。首先,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民营经济已进入一个前所未见的高增长期;其次,当下的中国,就像美国1950年代的消费品市场和2000年的高科技市场的结合体,因此,中国企业的故事将和美国同行有着明显差异,也就是说,全球投资者不应该再拿美国商界的标准对标中国企业;第三,中国经济崛起时,全球唱主角的资本市场并非华尔街,而是香港。香港资本市场资金充裕、与中国大陆无时差、了解中国企业真实状况这三个特点,注定了中国企业能获得一个比较合理的估值。
由此三点定论,蔡导出了一个给中国企业新的定价公式:那些拥有良好业绩复合增长率(CARG)的企业,它的市盈率与增长比率(PEG)应该等于1。即,过去3、5年间拥有30%年增长率的企业,也就应该享受30倍的市盈率。
这种评估方式有时令企业主本人也感到惊讶。2月中旬汇源果汁上市时,它的财务数字并不惊人:2006年全年利润不过2.2亿元。上市前,汇源创始人朱新礼对蔡洪平称,他希望公司的市值能达到60亿元,即获得大约30倍的PE。但以其招股价计算,上市当日汇源的市值已经达到86亿元,接近45倍的PE——汇源2006年的收入和利润比2005年分别增长了48.4%和42.5%。
“我不是激进,我是与时俱进”,蔡说。虽然汇源创业时最初的动力极为简单:中国有大量的水果浪费,最终只能烂掉,而且,朱新礼观察到,美国人的冰箱里经常存有果汁。但在今天,它已经变成一个更大图景的故事: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要求在提高,必然会催生出许多优秀的消费品公司,而它们中的一些在未来还可能升级为国际级品牌。
一系列IPO的成功,让蔡在机构投资者那里获得了绝大多数投行家梦寐以求的强势地位——蔡将此比喻为“掰手腕”——当一家欧洲老牌基金不停抱怨碧桂园17到23倍的PE太贵,瑞银的团队反问:你买还是不买?当对方最终同意购买价值一亿美元的股票,蔡对身边的同事说:“给他的股票多一点,因为他是第一个投降于我们的定价的。”
而蔡的另一个聪明之处在于,在获得一个强势形象之后,他又以此进一步引导资本市场。
2007年初时,蔡洪平曾有机会参与SOHO中国,但因竞争原因,瑞银最终被排斥在承销商行列之外。到年中时,碧桂园成功上市,随后绿城国际[cye.com.cn]的股票后续发行和可转债也已做完,却仍未见到SOHO中国的上市。对此感到不解的蔡在7月下旬又去找到潘石屹和张欣,探问究竟发生了什么。
问题很简单:SOHO只有1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这一数字比起碧桂园超过5000万平方米的储备显得太过微薄,以至于刚刚看过碧桂园投资者们难以动心。
“改变香港投资者价值观的是我们,他们以前看地产公司看到是市帐率(P/B),因为碧桂园的项目,我们引导投资者看市盈率,看市盈率就要看土地储备。但这是两个故事,碧桂园是中国的城镇再造者,而潘石屹的项目在市中心,怎么可能有那么大土地储备?”蔡回顾说。
新的价值判断使瑞银重新夺回SOHO中国主承销商的领导地位,并再一次改变了香港投资者的价值观:瑞银强化了SOHO在中国地产业独有的品牌价值,并将其定义为“中国最大的[cye.com.cn]著名品牌商业房地产开发商”。而在引进了恒基、九龙仓、中信泰富、刘銮雄等人作基石投资者之后,这轮教育再次见效:SOHO的国际发行部分获得了57倍认购,香港发行则获得了170倍认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