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赚钱收获的快乐远远小于务农本身的痛苦。
蔡出生于上海富庶家庭,小时就接受手风琴、口琴等教育,因三年级时写了一篇《毛主席叫我这样做的》得以跳级。但1969年,15岁的蔡被下放到江苏海门县做农民。当时他以为一辈子只能种田了,对未来颇为绝望,而身体上的苦难则同样让他难以承受。蔡说他甚至两次想到自杀。
这种痛苦在1971年逐渐平复:身体逐渐强壮,让蔡可以适应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更重要的是,那时他已经接受了当一辈子农民的现实。唯一让他从现实生活中跳脱出来的,是给农村广播站做记者。
但在1972年,蔡参加了全国大征兵,成为一名水兵。当年他被分配到南海舰队,任雷达兵。那一期间,他主动把中国沿海从南到北的海图背下来,以根据雷达扫描出的结果判断船只所在位置。这个用了三四个月死记硬[cye.com.cn]背下的成果,蔡至今难忘,他依然可以从兄弟屿、海陆丰、万山群岛背到海南岛、琼州海峡。据说一次他的一个客户在海南一带购买了一座小岛,蔡当即给他画出了小岛周围的地形,让对方大为惊讶,直接表示:“我们公司的上市给你了。”
1974年1月,蔡参加了西沙海战。他将此称为自己一生最宝贵的经历,其间,他见证了燃烧了17个小时的大火和血的洗礼。而其最大的收获是:“力量就是国界”。此后,他又做了几年军队记者,直到1982年退伍回到上海。
“农村塑造我的耐心、吃苦、坚毅。再困难,我也能生存。这是一个从退的、守的角度来说,从军队来讲,就是从攻的角度来说,在强大的严格的训练下,不容道理地去取得胜利。”蔡总结说。直到今天,他坚持每天做30个俯卧撑,20次原地摸高跳。蔡说这不是锻炼身体的问题,是意志问题。
蔡在知识层面的转折点是1986年,他以访问学者身份到澳洲读经济学,“由定性思维变为了定量思维”。在此之后,他在上海石化工作7年,一度是王基铭的助理。正是这一国内企业的工作经验,让蔡洪平与绝大多数海归投行家风格极为不同。一名曾见证蔡谈判的人士称,在一次拜访民营企业时,对方[cye.com.cn]企业招待客人的方式是在果盘里摆了些削好的萝卜、黄瓜,这让在场的外国人士一时不知所措,而蔡好不客气地率先开吃。“这让创业者对他有很强烈的好感”,观者称。
唯一让蔡显得不够本土化的,是他很少喝酒——1989年他曾得过肝炎,尊医嘱戒酒,即使病好后,他也尽可能在酒桌上自控。“每次项目上市之后,大家都会一起喝酒庆功,那时候只有我很清醒”,蔡说,“其实很痛苦,很晚了,我一个人跑到维多利亚港边上,对着月亮觉得百无聊赖,不知道忙碌为了什么。第二天,上市成功的企业家们回去了,我还是开始同样的工作。”
与这种失落感同样需要面对的,是蔡现在成功的可延续性。无论梁伯韬、方风雷还是任克英,每个人在叱咤行业不久之后,都曾被外界宣布其“时代结束了”。这一次,蔡的时刻能延续多久呢 ?
“我2008年deal现在就已经不担心了,而且super deal很多”,蔡说。“现在看来,2009年我们也一定是第一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