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室外阴冷潮湿,但就职于温州某房地产中介公司的周宇征(化名)近日的心情却格外灿烂:进入2005年,其几个月前在上海以8000元每平方米购买的一套公寓,竟飙升到每平方米1.35万元,升幅达69%。“我短短100天净赚50万元!”话语间,周宇征眉开眼笑。
其实,在温州,像周这样的财富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在房地产买方市场上,温州及温州人是一个不能不剖析的典型。
巨额资金急寻出路——传统投资理念锁定“炒房”自从2004年下半年,在以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和中国社科院尹中立博士为首的“房地产泡沫论”者的轮番围打下,温州人自发的“购房”行为,不经意间惹了众怒。
此间,两个并不孤立的事实——2004年全国房地产价格平均13.2%的史无前例的上涨幅度;自2001年起,温州人全国各地集体购房现象的日 益普遍——被媒体以“炒房”的名义加以联系后,“温州炒房团”便如洪水猛兽,全国上下惟恐避之不及。
据温州有关部门统计分析,截至2004年底,在外经商的温州人有160万之众,其总资产超过1000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将用于衣食住行中的购房支出。而海外温州人通过聪明才智与吃苦耐劳而积累的巨额财富也源源不断地涌入国内房地产市常据温州市人民银行2004年5月统计,全市各项存款总额1846.27亿元,其中,居民个人存款为900亿元左右,这其中,又包括了近100亿元的各种外币存款。
“在市场经济下,温州人动用了20多年的商业积累,置地购房。”作为土生土长的温州人,温州海螺置业公司董事长柯尔克对温州人的理财习惯了如指掌,“股票太虚幻,国债又多受政策影响,其实,温州人和所有普通中国老百姓一样,就认买房置地。”
柯对温州人理财习惯的概括,与记者在方正证券温州营业部了解的情况不谋而合:2004年,温州累计股票开户数仅为东部城市平均水平的1/4,与温州强大的经济实力相比,极不协调。
此外,在人们探讨“温州炒房团”是非时,一个值得注意的背景是,温州近年来gdp增长滞缓,在浙江省的排名步步后退,产业升级缓慢。凭借20多年手工业及商业积累,温州巨额民间资本(约2700亿元)面临投资渠道日益狭窄的棘手问题。于是,这笔资金的一部分,自然转向了房地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