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房”商机的发现——地价与房价的隐性关联事实上,商人无利不起早。个体温州人的经验证明:投资房地产业,大有赚头。
据周介绍,其真正开始介入房地产投资始于1994年。当时,其1988年购买的温州水心住宅区的每平方米仅500元的住房,飙升到每平方米3000元,他马上出手,净赚了25万元。
其时,水心住宅区作为温州的第一批商品房推向市场,正值人民路大规模改造,开明的地方政府坚决试行有偿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以筹集改造资金。周的一个朋友有幸参与了这一过程,并在一次闲聊中,与周谈起其对“人多地少”的温州的土地价格将飞涨的坚定信心。
“我当时很敏感,认为随着土地供应量的减少,城市改造的成本将成倍递增,房价没有不涨的理由。”周宇征目光炯炯,“所以,水心开售时,我倾全力买了近百平方米。”
事实的发展完全符合了周的判断。在1990年推出的上陡门小区和1993年开发的下吕浦小区一二期工程中,房价上涨到800~1000元每平方米,相应拉动了水心小区的房价达3000元每平方米。
初尝甜头后,周宇征“一发不可收拾”。其利用温州人做生意“抱团”的特性,先后鼓动周氏家庭及各类亲戚朋友几十人,在温州、杭州、上海等地购房。“老一代温州人就不守乡恋土,我们的下一代更不会死守温州,他们要走向世界,上海就成了我们购房的首眩” 2001年,随着cye.com.cn温州人购房渐成气候,各地房地产开发商纷纷来温州推介楼盘,从而带动了温州房地产中介市场的发展。周宇征也在这时加入了某中介公司,而当上海国际华城项目委托该公司推介时,周近水楼台,不失时机地以7700元每平方米的价格“吃”进一套住宅,如今,这套住房的每平方米单价上涨至16000元。
谈及“百发百中”的原因,周认为应归功于温州人的投资理念。他认为,寻温州人“炒房”之源,要从温州人对土地的感情说起。温州700多万人口挤在浙江东南一隅,境内山地丘陵遍布,人均耕地不足0.3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是中国土地最稀缺的城市之一。2004年,温州可供工业用地不足需求量的20%。
事实上,在市场经济先行的浙江,作为稀缺资源,土地的市场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省份。而直接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建设用地招、拍、挂制度”,也早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难怪去年,旨在结束“建设用地协议转让”的所谓“8·31大限”,对于以温州、杭州等浙江城市来说,影响程度极其有限。
“就在土地市场化的过程中,我们从地价上涨幅度低于相对应的房价上涨幅度的简单事实中,发现了后来被称为‘炒房’的商机。”回顾自己近十年的“炒房”生涯时,周宇征做出总结式的概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