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当下的问题是,企业的法定出资期限已面临届满到期,焦急的企业负责人打了好几个电话给浙江省工商局,咨询解决调整股东和延缓出资的方案。
近半年以来,类似的电话,钮建平已经接到过好多个了。作为省工商局企业监管处分管年检和日常监管工作的负责人,比起许多人来,他对市场变化的感受要敏锐很多。
资金链紧张,流动性不足,让浙江的不少企业,尤其是外贸出口依存度高的企业元气大伤。根据一项对全省民企的生存状况和发展态势的调查,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浙江民营经济在去年受到严重冲击,困难企业和行业开始扩散。2008年全年有2.2万家民营企业注销,数量创下了6年来最高。
“为企业拓展生存的空间,让他们获得喘息的时间,是政府职能部门必须要面对的一道难题。”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说,在经济形势严峻时期,这个问题更加值得思考。
为帮扶企业解困,浙江省工商局规定从2008年12月30日起,全省各级工商机关推行特殊时期扶持企业的特殊政策。
这项被外界称为“新经济政策”的《关于促进全省民营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共分19条,其中特殊时期对企业实行“三不政策”:不处罚、不追缴、不吊销,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它放宽了企业在出资期限、停业时间、年检材料等方面的要求,对涉众违法行为与一般违法行为区别对待,灵活采用提示、警告、告戒、责令改正等软性执法行为。除了民营企业,这些意见对其他类型的企业同样有效。
1月4日,新年上班的第一天。不久前还在因为注册资金暂时不能到位而焦头烂额的这家民营企业,递交了一份“请求注册资金延期到位”的申请,摆到了钮建平的面前。
根据刚刚出台的新政策,在仔细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核实了有关材料之后,这家企业被批准延长出资期限至今年的8月10日。它成为了浙江“工商新政”的第一个受益者。 本新闻共 6页,当前在第 2页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