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互联网其实正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问:向左走,向右走?没有人知道互联网明天将何去何从。
2006对于中国互联网而言,有人听到掌声、喝彩,有人独自悄然落泪,更多人则跃跃欲试、满怀渴望。无数不安于现状的创业精英在互联网的角斗场中厮杀,张朝阳、丁磊、马化腾、李彦宏……下一个财富神话是否产生于这批创业精英之中?
回首网事十年,昔日瀛海威匆匆未留痕;也曾经,概念股血溅纳斯达克;而今朝,互联网仍是假假真真。值得庆幸的是,在这里确实有不少人白手起家扬名立万,在这里更多人志同道合相知相交。
撇开美国的Yahoo和Google,看看网易、腾讯今天的用户规模和商业成就,我们应该相信,中国也是互联网的一片神奇的土壤。但是,中国互联网其实正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问:向左走,向右走?没有人知道互联网明天将何去何从。
创业之路有多远?
中国互联网的年轮屈指可数,绝大多数渴望投身于这片土壤的人都会去温习这几段历史:2000年三大门户如何敲开华尔街的大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中国概念股怎样苦度寒冬;这两年Web2.0崛起又使VC和草根重新疯狂。
然后,有人感慨说:“没有技术、没有资金、甚至没有网民访问,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这几年走得确实坎坷。”其实6年后的今天,像新浪、搜狐、网易那样,既能拷贝美国现成的门户模式又能拿到天使投资,最终在纳斯达克挂牌营业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也数不出几个。而这几年死去的互联网公司则有上百个,从这个角度理解,王志东、张朝阳、丁磊第一波互联网创业先驱还是赶上了好时候。
每一个硬币都铸刻着两面不同的图案,可惜互联网记录的往往是少数人的传奇故事,于是更多的创业公司似流星划过长空,光芒一闪即逝。TOM在线CEO王雷雷曾经说过一句让笔者难以忘怀的话:“当年和我们一批出来创业的互联网公司,现在还活着的好像没几个了。”
乐观地说,无论是受人敬仰还是被人遗忘,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中国互联网。而笔者却看到了悲观的一面: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反而死在沙滩上!国内模仿新浪、搜狐的网站至少死了十次,去年模仿Google、百度的网站也死了一大半,今年模仿YouTube的视频网站没有人相信能活着直播2008年奥运会。
他们会不会考虑先去学习门户的成功之处?“让他们栽跟斗去吧,没吃过的教训怎么会懂呢?”一位门户网站的朋友笑着回答。
诚然,80后的毛头小辈不屑于去理会创业的法则和融资的底线,期望以某一个天才创意再塑YouTube和MySpace的神话。于是乎,他们再度碰上了2000年第二波互联网创业者的困惑,学了网络技术、拿了风险投资,可网站的流量从何而来?
“如果网站的流量真的做起来了,广告商自然会找上门来的。”这是国内外众多互联网公司CEO们基本认可的“定律”。流量显然应该是网民带来的,而中国1.23亿网民似乎是奔着网站内容随意点击访问的。Web2.0网站如果考虑到这一点,就可能明白自己所面临的危机其实在于,他们所谓的“为网民提供服务和价值”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新浪和搜狐敢自居“新闻门户”,是因为它们以资讯内容做门户脊梁,依靠成百上千的网站编辑覆盖各个领域,整合了全中国几十份都市、娱乐、IT、财经类平面媒体的新闻资源。在此基础之上,“内容”转变成了用户认可的“价值”。
反观这两年的创业网站,鼓吹网民创造内容,却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点:呈布朗运动状态下的网民所原创的内容,并不能转换为“价值”,也不能带来长期的商业利益。在目前缺乏基础服务支持和大量用户积累的情况下,直接去提供商业化的服务,这无疑是一种缺乏理性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