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门槛有多高?
不管是初出茅庐的创业草根,还是久经沙场的资本老手,笔者经常会在采访中询问他所理解的中国互联网“水有多深”,这个问题对于跨国互联网巨头而言就变成了“本土化”的门槛有多高?
有网友开玩笑地说:“去年你应该是问Yahoo,今年当然Google最有发言权。”
毋庸置疑,Yahoo在中国的这七年大概可以用灰色形容:2005年“本土派”3721的核心团队随着周鸿、齐向东自立门户“奇虎”,“亲美派”王怀南、潘茜等转投Google中国,剩下的残兵败将被阿里巴巴马云收编。
而以技术创新著称的Google在美国上市只一年,就超过了其他所有的互联网公司。但在2005年进入中国市场后,立刻背上了与Yahoo相同的宿命。2006年11月,肩负重担的Google大中华区总裁、销售业务总裁周韶宁突然辞职,不久Google亚太区市场总监王怀南也宣布离开“谷歌”。李开复博士带着两百多名研发工程师,却苦于缺乏实施“本土化”战略的市场和业务团队。
令人费解的是,Yahoo、Google能够占领欧美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但在中国却怎么找不到栖身之所?对于这些跨国的互联网巨头而言,在中国这片土壤上“本土化”至今仍是个谜。
当然,它们并不是没有尝试:直接设立分公司、间接收购本土公司、招聘本土管理团队组建分公司……这一切都失败了。张朝阳曾经告诉华尔街:“你们不懂中国市场”;李彦宏也告诉Google的技术天才:“百度最了解中国人的文化习惯”。
从局外人的角度看,Yahoo、Google没有合法的ISP牌照,不了解上网习惯对于中国老百姓的意义,也不知道大部分中国人容易被宣传口号、广告词所“诱导”,更不知道有一半以上的网民不知道Yahoo、Google的发音和拼写。
那为什么Google的本土团队走“本土化”道路仍然如此艰辛?“也许Google在中国网民心里永远是一个外国公司”;“也许Baidu的团队更中国化、发音和拼写更简单”;“也许老外在中国市场的水土不服周期远不止三年五年”……笔者在自己的QQ群里随便收集了一些普通网友的见解,听来倒是不无道理。
回到之前对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定位,这片土壤仍是一个相当初级的幼小市场,10个人中只有1个人上网,100个上网的人中只有1个经常浏览英文网页,绝大多数人仍局限于点IE链接,挂QQ聊天。如果不了解这一点,那么老外永远都不能明白“张朝阳一张嘴胜过陈彤手下几百号编辑的枪”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