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质化时代争什么?
互联网能承载海量信息,并快速传播的特点,注定互联网是一种发挥社会影响力的平台。当然,这也为网站内容的同质化竞争埋下了“苦果”。很多人渐渐明白,想在现有门户的格局下再创办一家新闻资讯门户是何等困难,而想在Google和百度的阴影下分食“搜索蛋糕”也相当可怜。
难道说互联网的空间已趋于饱和?百度CEO李彦宏对此的评价恰恰相反,他在今年9月份的互联网大会上指出,“目前中国的互联网市场正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很多人都扎堆做同一件事情是非常非常可怕的。”
言下之意,聪明人要么找个冷门的领域培育用户,要么在大家看好某种应用模式之前先下手为强。可这成百上千的互联网公司都看好什么呢?
其实在国内本土市场,像Yahoo、Google、eBay、Amazon这一级别的互联网巨鳄尚未成形,而类似于微软这种既有软件平台又有互联网野心的传统IT公司更没诞生,新浪、搜狐、网易、TOM、腾讯、百度等统统可以归为成长期的网站。它们仍在不断探索新的互联网应用模式,发现更多的商业机会,所以它们的市场动向也就是中国互联网的风向标。
更准确地说,2006年这支风向标瞄准了网络信息的源头——内容资源。随着这几年互联网版权越来越受到关注,传统的平面媒体不断捍卫自己的内容转载权,以及新闻转载的滞后性问题凸显,新闻资讯门户更着眼于培养自己的内容资源和渠道。2006年新浪、搜狐在经过半年多的博客“试点”之后,把传统的新闻频道都做了调整,更近距离地把草根的文化价值传递给广大网民。另一个佐证就是关于上海文广的视频授权之争。张朝阳继2008奥运竞标后再度拿下德国世界杯,新浪CEO曹国伟则大费周章赶在11月份与上海文广旗下东方卫视签订和娱乐节目的合约。
也许,视频内容随着网络带宽服务的提高而取代传统文字,成为网民的第一关注点正在演变成一种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自然也被一些敏锐的垂直类视频分享网站所觉察,在绝大多数视频网站仍在模仿YouTube的上传模式时,网络秀公司已经在11月下旬正式公布与台湾的歌手侯湘婷签约发行唱片,而其他Web2.0网站仍在靠“美女视频”骗取流量。
另一支风向标,在CNNIC多次公布的中国网民调查数据中大概可以找到影子:中国互联网普及率最高的两种应用,除了浏览信息就是相互通信。所以,电子邮箱和即时通信工具的市场前景也格外受到这些成长期网站的青睐,新浪、搜狐、网易、TOM等网站都积累数千万的免费邮箱用户,而腾讯的QQ用户已经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八成左右。丁磊就曾经在2006年的某季度财报发布会上向笔者表示,“这一部分免费用户是一片很大的、 将来有待开发的商业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