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的法宝
蛋糕虽大,但要想吞下去却并非易事。
“药妆”概念第一次在中国出现始于1998年。当时,来自法国的欧莱雅化妆品公司将旗下品牌薇姿定位于“只在药房销售”的化妆品,“药妆”概念由此在中国出现。而当时的薇姿在欧美已经得到了相当高的市场认可度,且“药妆”在欧美和日本都早已开始流行。
今天的薇姿已然牢牢占据了中国“药妆”市场龙头老大的位置,并且逐步开始向商场、日化超市等渠道进行拓展。而这样的战果,跟薇姿在中国市场的起步早、下手快,以及精妙的定位与概念炒作密切相关。
薇姿此前在欧洲已有70多年的“药妆”经营历史,从进入中国的第一天起,它就坚持只在药店出售。
这种只在药店销售的独特经营模式,在迅速吸引消费者的同时,也吸引了国外诸多其它化妆品公司的注意力。越来越多的外资化妆品牌开始把目光看向中国的药房终端。
2001年,同样来自欧莱雅集团旗下的“药妆”品牌理肤泉果断做出反应,成为第二批进军中国“药妆”市场的外资品牌。利用兄弟品牌薇姿已经建立的渠道优势,理肤泉将柜台设在薇姿旁边,向购买薇姿的顾客宣传理肤泉这一更适合敏感肌肤的品牌。从而迅速在中国“药妆”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同样来自法国的雅漾也于2003年1月进入中国,走的是跟薇姿和理肤泉几乎相同的轨迹。
纵观大多数外资品牌进入中国之后的发展路径,我们不难发现,除了最基本的品质保证之外,几乎所有外资品牌都会坚持两项“基本原则”:坚持向消费者传播“药妆”概念,坚持走药房终端的销售渠道。
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将自身与市面上销售的众多普通化妆品牌区别开来,在提高品牌辨识度的同时,更让消费者相信,这种只在药店出售的化妆品远比商超销售的普通化妆品更加可靠。
本土突围战
当然,在过去的十年,即便这块蛋糕已然被外资企业瓜分得所剩无己,本土“药妆”也从未停止过争夺。
中药老字号同仁堂于2001年成立了同仁本草亚洲护肤中心;王老吉药业在2006年推出了外用治疗痤疮的产品;敬修堂药业投入500多万元进行药妆的GMP认证及设备改造,推出了70多个种类的化妆品,同时还在国内创办了首家“药妆”旗舰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