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限塑令”3周岁。 “全国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使用量减少240亿个以上,累计减少塑料消耗60万吨,相当于节约石油360万吨,折合标准煤50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0多万吨。”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司长李静表示,3年来超市、商场的塑料购物袋使用量普遍减少了2/3以上。 然而,知名环保专家、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对此却并不乐观:“据调查,‘限塑令’实施之初,当时全国3万多家生产企业减少了一半左右,但现在生产企业的数字又回升到了2万多家,原来停产的企业有80%又恢复了生产。” 李静也认为,“限塑令”的实施存在一些问题。有关部门调查显示,由于塑料购物袋生产工艺技术简单,部分地区的小作坊转入地下生产,部分地区监管不严,一些集贸市场还存在无偿提供和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的情况。 小企业投机生产假冒伪劣产品 6月1日,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发布了对北京10家连锁超市和10家批发市场的塑料购物袋质量与销售情况进行专项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10家超市中,沃尔玛山姆会员商店(石景山店)的小型塑料购物袋,未按照国家塑料购物袋标准的要求标注信息,塑料购物袋表面只有环保证书号,没有塑料购物袋生产厂家、塑料购物袋大小规格及厚度等必须标注的信息。城乡仓储大超市(苏州街店)的塑料购物袋也无生产厂家信息。 由于在超市购物连卷袋不收取费用,一些消费者就图小便宜,常常多撕不用或者撕下来盛装别的东西,再或者撕下来带回家使用。这些做法违背了限塑的本意,影响了限塑的效果,而且还加大了超市的成本。 家乐福超市(白石桥店)、城乡仓储大超市(苏州街店)等对连卷袋的管理依旧很宽松,连卷袋靠近食品放置,消费者可像选购商品一样自由撕取。 和超市相比,农贸批发市场的现状更加堪忧。由于农贸市场规模较大且交易灵活,往往出现查的紧藏的严、查的快闪的快等故意躲避现象。 据本报记者了解,被调查的10家农贸市场中7家市场有指定使用的塑料购物袋。但是,指定使用的塑料购物袋并非全部符合国家标准。 大部分市场依然存在塑料购物袋品种混杂、没有标识、劣质低廉、不合标准的情况。市场经销商依旧沿袭以往的“传统”,因不愿失去客户而慷慨地向消费者免费提供超薄塑料购物袋,致使超薄塑料购物袋的使用量出现升温势态。 “不法企业轻视国家政策法规,唯利是图,顶风作案,是造成黑心塑料购物袋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参与调查的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质监部部长段玉静分析说。 “限塑令”实施之初,确实打击了一批生产条件不合格、生产设备不达标的小企业、小作坊,一定程度上从源头上起到一点限塑效果。但是渐渐地政府监管松弛了,一些投机的小企业不甘放弃低成本高利润的回报,因而进入了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行列中。 本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有的批发市场中的塑料购物袋存储量大且种类齐全,高高的货架上摆满了塑料购物袋,宛若小库房。众多型号的塑料购物袋大多数是无任何标识且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面对国家的法规严令,塑料购物袋销售商却“泰然自若”地赚着昧心钱。 “对于市场监管难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市场开办者监管缺失。”北京东郊批发市场总经理陈景明指出。他根据自己的管理经验,总结出了“三统一”,即统一进货、统一指定经销商、统一质量和价格。出了问题,工商部门可以直接找市场开办者,追根溯源。同时,还应该建立监督举报机制,允许消费者投诉,进行多方市场监管。 另外,消费者的观念也起着很大的作用。本报记者在超市中采访时发现,中老年消费者大多拉着购物车或在结账时掏出自带的购物袋,但是一些年轻人则成了超市销售塑料购物袋的常见客户。本报记者看到,一位年轻女白领,购买了一些零食和日常用品以及两个1元特大塑料购物袋。她将所购物品平均分装在两个购物袋里,每个袋子的剩余空间都还有一少半。她表示,来超市很少自己带购物袋,因为“没有带袋子的习惯”。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