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广快速通道上的羊甲村,村支书万发科指着山头对记者说:前不久他们村对接“两高”种200亩杨梅林。群众热情高涨,在广东打工的王胜会,接到母亲给他打去的电话后,赶紧从广州市赶回家乡挖坑栽杨梅树。四年前林业局无偿提供树苗,每株还补助2元钱,让该村群众种植100亩樱桃林,很少有人响应,挨家挨户动员了100多户人家,才勉强完成了80亩。这是多么大的反差啊!
不仅羊甲村如此,发展产业的春风,吹遍了丹寨的山山岭岭,以挖煤为主业的龙泉镇白元村,转向了种茶叶和养牛,如今1200多亩茶叶绿遍了山头,户均还有三四头牛;中国著名的鸟笼之乡卡拉村,为扩大鸟笼生产,正在组建鸟笼艺术有限责任公司。镇党委书记龙青松告诉记者:我们的工作重点是解决体制机制问题,让干部沉下去帮助农民发展产业,一定三年不变!
记者来到扬武乡老冬村,看到以骆礼忠为代表的12户村民集中建起了立体综合养殖小区,形成了养猪、鸡、鸭、鱼为一体的立体化养殖。骆礼忠获得县里贴息贷款8万元后,饲养母猪20头,种猪3头,肥猪60多头。
群众最看重的是实效,在成功范例的面前,更多的农民对发展产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进来,山乡涌起了创业潮,形成了势不可挡的态势。一批特色文化型、庭院农家乐型、生态富民型、旅游观光型、手工产业型等专业村寨迅速兴起。
兴仁镇摆泥村青年农民杨乔勇告诉记者,他要利用自己掌握的果树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争取县里扶持,带动村里的青年人共建300多亩的生态示范园,力争户年收入10万元以上。
县委书记古鹏告诉记者:县委、县政府将顺应群众的发展愿望,充分利用州委、州政府建设“麻江——丹寨经济示范产业带”的机遇,借东风进一步推进丹寨的产业富民工程,让产业真正成为群众打开富裕之门的“金钥匙”!
返潮创业浪尖人
在返乡创业的人群中,青年人发展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唤醒了广袤的苗乡大地,也让山乡处处响起了壮美的青春之歌。广大青年在丹寨这片贫困的土地上,创造着西部开发的壮举。
团徽,这个青年人积极向上的徽章,在丹寨青年特别是农村青年的胸前,随处都可以看到。 本新闻共 6页,当前在第 5页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