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算盘:私有化的四个理由
从目前市场解读来看,上市企业纷纷选择私有化退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摆脱公共企业监管束缚,着手实施公司战略调整。企业在公开市场上市,就具有公共企业属性,部分控制权将会转移到市场手中,必须接受公众市场监督,定期信息披露,要对短期业绩负责。若要实施重大战略调整,在经营管理中难免遭受多方掣肘。
私有化之后,公司控制权相对集中,利于公司进行改革和治理。盛大、小肥羊、阿里巴巴这类领先企业选择退市,就主要是出于自身战略调整的考虑。
第二,摆脱股价持续低迷困境,直接增加股东财富价值。公司股价长期被低估,往往会给企业形象带来负面影响,甚至给企业带来被迫退市的威胁。以阿里巴巴为例,公司管理层表示,私有化是对中小股东投资回报的一种兑现。2011年上市公司每股盈利0.41港元,以停牌价计市盈率为22.56%,远远低于国内同类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同时,受商户诚信事件影响,其国内和国际两大供应商信息平台的付费会员人数继续呈现下降态势,2011年同比回落5.4%,营业收入增速也连续多个季度出现缓慢下滑。此时如果阿里巴巴采取私有化策略,向中小股东提供基于当期的股价溢价回报,则可能刺激二级市场股价短期走高,增强其他投资者信心。
对美国证券市场私有化案例研究表明,接管宣布日,股东财富平均增加了22%,40天累计财富增加超过30%,按超过市场收益的平均溢价(提议前两个月)计算,在全部用现金支付的提议中,股东收益超过了56%。
第三,摆脱上市融资功能退化,借道私有化寻求再次上市。若上市企业已度过高增长阶段,短期内业务增速潜力有限,就可能考虑私有化,以规避上市融资功能退化和渠道阻塞。有些企业借助投资机构的支持,可能采取“上市—退市—再上市”的策略(Public-Private-Public:PPP策略),通过先收购在外流通股进行私有化退市,转变企业架构后,在异地谋求再次上市。
由于私有化后重组上市意味着投资者将获得可观的溢价率,拟私有化企业往往能吸引投资机构,从而获取资本增值的新机会,掀起众多投资机构实施杠杆收购计划。除了可以进行战略调整外,企业私有化后有望获取更高的市场估值。
第四,摆脱高昂的上市成本压力,提供管理层合理报酬激励。若企业上市融资的目的未能达到,继续保持上市公司身份,每年必须支付昂贵的交易所费用,得不偿失。为此,通过杠杆收购(包括MBO、ESOP)等私有化方式,可以减少纳税支出,利于管理层薪酬安排,促使经营者采取最优的投资计划,提高经营效率,也有助于减少管理层与股东之间信息不对称,降低企业内部委托代理成本。
资本的算盘:关于利益的游戏
退市理由各异,实质却在拷问:企业到底该追求什么?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资本市场在带给上市公司种种优厚待遇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其套上枷锁,设定了游戏规则。市场对企业的期望与企业的目标并不总是相同,对企业的要求也较为苛刻,企业的任何瑕疵都会被分析师们发现并放大,刺激投资者敏感的神经。
上市的激情褪去之后,企业才发现,与资本市场的博弈成为了无法偏离的主题——
2007年发生的TOM在线私有化,其原因就包括投资者不看好TOM在线的盈利模式,而TOM集团对于TOM在线的模式维持信心,为了维护公司长期价值的最大化而将公司私有化。2011年,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集体遭到做空者猎杀,股价大跌。盛大董事长陈天桥就表示,美国投资者不理解盛大,退市可以使盛大更方便地整合业务资源,实现长远发展目标。
上市后,企业的创始人往往发现自己对公司的控制力大为削弱,制订重大决策时必须要与各大股东商量,搞不好还有被排挤出去的危险。将企业私有化能够将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有效降低代理成本,这无疑是各退市案例中私有化发起的重要动因之一。
事实上,衡量一家公司是否具备优秀的成长素质,不是简单以上市还是退市作为标准,能否保持足够的竞争力,才是一个企业的内核所在。资本市场只是企业实现更快发展的工具,企业在学会借势的同时,懂得驾驭资本,急流勇退,未尝不是一种“松绑”。
火线直击
案例1:
陈天桥的帝国腾挪术
登陆纳斯达克七年之后,陈天桥准备用自己的方式迎接盛大网络的“回归”。
盛大网络2011年10月17日晚间发布信息,董事会于10月15日收到董事会主席、CEO兼总裁陈天桥提交的一份初步的、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建议函。在建议函中,陈天桥提出将以现金收购除其本人及家族所持有股份之外的全部已发行股票。
历来擅长资本运作的陈天桥,此举一出,惹人遐想。盛大网络私有化之后,最显而易见的结果在于,陈天桥可以更多地抛开资本市场的束缚,指点盛大“江山”。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