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私有化过程中可能面临集体诉讼风险。若收购股价与公司估值存在较大差异,中小股东可能表示异议。这可能会使得企业陷入法律纠纷中,贻误私有化的最佳时机。例如,2009年2月电讯盈科曾在特别股东大会拟通过私有化计划,但因投票受到质疑引起证监会上诉,上诉庭最后否决其私有化计划。
再次,私有化退市还要面对复杂的退市程序。除开私有协议的谈判,境外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退市规定了非常复杂的程序,私有化从提出到交易完成,公司正式退市需要经历数月,最长可达22个月。例如,美国一些地方法院对私有化实行很严格的审查。美国证券委员会(SEC)对企业私有化审查也很细致。
最后,中国企业境外私有化后境内再上市面临较大的障碍。对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而言,如果从境外私有化退市,打算在国内上市,除了面临上市审批等不确定性问题外,还涉及到上市公司注册属地和年限问题。
私有化中的企业形象
上市企业的私有化退市越来越普遍。人们讨论企业退市后的进一步动作、研究其退市的得与失之时,往往容易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私有化退市对企业形象的影响。从资本运作的角度看,退市无可厚非。但从品牌发展的角度来看,退市却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品牌带来了信任危机。
阿里巴巴的品牌形象就因其退市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保护股民的合法权益,进而维护其大众口碑和品牌形象是其退市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很多股民认为,阿里巴巴从上市到私有化的五年里,用了二十多亿美元的无息贷款。那些高位买进的中小股民,也随着阿里巴巴的退市而彻底的失去翻盘的机会,成为阿里巴巴发展的垫脚石。
投资者是否愿意为你再掏CYE腰包?如果企业形象危机没有得到合理解决,那么再次上市之时,品牌价值必然会大幅缩水。而且,阿里巴巴的私有化对马云的个人形象影响更为明显。当马云走下神坛,对阿里巴巴的品牌形象又会是一笔极大的损失。
品牌塑造贵在坚持。任何一个成功品牌都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它需要长久的积淀。可口可乐、微软、茅台等品牌坚持走上市公司的道路,实现了股东的获利;而华为等品牌则坚持不上市、走私有化道路,也实现了全员富裕。问题的关键在于,不论上市还是退市,企业只有保持整体战略的稳定性,塑造统一、稳定的品牌形象,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品牌。‘
思考
私有化浪潮后的“新沙滩”
这一轮的上市企业私有化浪潮进行得轰轰烈烈,在吸引人们目光的同时,带来了更多的双向反思:当我们的企业IPO梦醒,也饱尝到了资本市场冷暖炎凉,是否不再以股价为中心,能从资本的诱惑进行理性回归?而我们的资本市场,又当作出怎样的调整?
卷土重来?
百度总裁李彦宏曾表示,以后有机会一定会回归A股市场,让国内投资人享受百度创造的价值。
漂泊在外的中国企业渴望回归A股,获取国内投资人的认同和合理的估值。因为,自己的市场就在这里。对于当前退市的公司未来走向的一个主要预测同样是,可能在业务整合之后“重整旗鼓”返回国内资本市场。
马云和陈天桥的想法,无不是寻求在企业退市之后打通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脉、着手进行长远的战略部署,因此不排除他们在“闭关修行”之后,以全新的姿态将整个企业集团搬上国内资本舞台的可能性。马云在践行他的“大阿里”战略,陈天桥也在精心打造他的盛大娱乐帝国。
逆潮流而动,撤出资本市场以求潜心完成集团转型,有理由期待私有化企业在资本市场的涅槃重生。
当然,从海外市场回归国内并不能一蹴而就,其中还有很多障碍。无论退市后还会不会选择重返江湖,企业都应该在摆脱资本市场的束缚之后安心练好“内功”。毕竟,不论在资本市场上如何呼风唤雨,经营好实业始终是一家企业的“正业”所在。
资本市场新格局?
随着国内资本市场日趋成熟,并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尤其是退市制度的完善,国内上市公司私有化的案例将会越来越多,这将会对中国资本市场造成一定冲击。然而,这更是资本趋于成熟的表现。
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不会成为圈钱者的天堂,也不应当是投机者的乐园。企业融资上市就要给资金本付利息,而资本也应对企业价值作出合理的判断。而非上市企业尽管不会给资本食利者投资机会,但是仍可实现自身财富与全员财富的共同增长,真正体现公平分配的理念。
私有化浪潮会为资本市场带来什么?从制度角度来看,上市公司私有化在中长期内将形成对现有资本市场制度安排的冲击。从发展趋势看,上市公司私有化将进一步形成对当前制度的压力,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完善。
关键的一点在于,目前的环境对于企业而言,至少在战略上有更多的筹资选择。无论出于何种考虑,上市公司能够走上退市私有化的道路,本身就表明资本市场的内在价值在下降。在示范效应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上市需求有可能下降。由此倒逼资本市场质量的提高,真正使资本市场彻底改变圈钱或投机的功能,承担起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职能,由此全面提升资本市场的制度绩效。
从企业争取上市、成为公众公司,到上市公司主动选择退市、私有化成为非公众公司,这是未来资本市场变迁的新的动力。
浪潮之后究竟往哪儿走?
退市的企业从公众手中收回了所有权,再不用为股价而奔波,可以专心做长远投资。退市潮也为所有的中国上市公司树立了榜样,当上市融资的边际收益已经低于维持上市地位所付出的高额成本时,及时私有化退出是明智的选择。
对于排队上市融资的企业而言,这是一次反思的机会:企业是否应该避免盲目冲动,而逐步趋于理性?非上市公司是否应该保持其自身的定位,专注于公司长远的经营发展,而不受集体上市引发的“羊群效应”影响?对于上市与不上市,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定位作出权衡,当然可以在适当时机选择上市融资,也可以在适当时机选择私有化退市,这是资本市场带来的便利。
上市企业私有化作为一种资本运营手段,是市场经济价值回归的体现。私有化不应变成一个老板或几个人的公司,而是通过诸如管理层收购(MBO)以及员工持股计划等方式实现全员富裕,因为他们才是公司真正的财富创造者,与其让人分利,不如让利于己。
这是基业常青公司应当学会做的事情。
当你的公司不是你的
是的,你的公司不是你的。
当你的公司只有你一个员工时,公司是你一个人的;但当你拥有许许多多员工的时候,不管你是否承认,员工又都成为了你的公司的一部分主人。当公司是个人赚钱的工具时,它就是你的;公司是股东赚钱的工具时,公司又变成投资人的。这是一场没有回车键的进化游戏。自我实现、社会责任、股东关系、资本本性……做公司本身就是一段约束条件不断叠加旅程。
资本市场是座桥,过桥、拆桥、再过桥的行为本身无可厚非。比如阿里巴巴,私有化就私有化,收购价比停牌前溢价45%,把账结清就是了。当然,如果你一定要将私有化的理由粘连到“在原材料、汇率、劳动力成本等巨大压力下,B2B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那会有人说,马云的苦肉计演得越来越好了。
5年前,没IPO或者说没IPO的梦想都不好意思跟人说自己是一家好公司;5年后,又突然变成还没退市才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一度奋不顾身要上市,今天削尖脑袋想退市。没拿过钱的,想融资想疯了,说钱多力量大;融了资的,想让股东滚蛋,发现原来还是自己说了算好。
我们想做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他们说,能赚钱的公司就是好公司。他们又说,资本市场认可的,能回报股东的公司才是好公司。他们也说,客户满意的公司是好公司,坚持自主与创新的公司是好公司……他们还说,要有担当的公司才是好公司。
说归说,做归做。要做好一家企业,总是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身不由己。我们总是羡慕别人如何如何,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真正感受。
也许,我们应当回答自己的第一个问题不是该怎么做,而是,到底为什么做为谁做,进而才会真正知道——怎么做。
听他们说
@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
中国概念股居然能因为GDP成长“只有”9.1%而大跌。再跌一阵,所有中国公司都可以步盛大后尘,私有化然后考虑国内上市了。
@盛大董事长陈天桥:
上市得到了很多,如知名度、资金,也失去了很多,如纯粹、如坚定。上市后,股东给了很大压力,让我觉得越来越偏离初衷,我希望再次回到专注游戏、敢于创新的小时候的“盛大”。
@巨人网络董事长史玉柱:运营境外上市公司真累。一个公司不可能始终连续高速成长,QQ营收同比增长50%,增长速度略有下降,就被投资人一脚踢了。非上市公司真好。
@华泰证券分析师刘英:李嘉诚最擅长的财技就是市场低迷时增持自家股票,直至绝对控股,然后私有化,在行情深入后重新组合资产上市,在行情高潮阶段减持获利,一二级市场双赢。
@和君咨询集团合伙人刘杰克:阿里巴巴退市是对投资人和公司的双重解脱。在目前情形之下阿里巴巴退市对投资人和公司而言却是皆大欢喜,投资者可借机脱身去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弥补损失,而阿里巴巴则可摆脱上市公司制度约束和业绩压力进行大刀阔斧式的变革或涅槃重生。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