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尚未消除,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还在持续,我国经济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这些环境变化给我国服务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国服务业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今年服务业将呈什么样的发展态势?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姜长云研究员将给予解答。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在明显增强。在这一背景下,准确分析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并对服务业发展前景进行分析与展望,对于更好地促进服务业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姜长云。
(一)
记者:服务业是扩大内需的最大产业潜力所在,代表着今年乃至今后几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现在,国际金融危机还远未结束,对我国经济的深层次影响正逐步显现,这会对我国服务业发展有哪些影响?国内经济增速的放缓,会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障碍吗?
姜长云: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未来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今年我国服务业发展形势仍比较严峻。
首先,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发展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日益复杂多变,国际经济和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世界经济增长过程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以及复苏过程的艰难性、曲折性明显上升,并且这种状况不是短期可以根本改变的。这种状况将会对我国服务业发展带来3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通过制约我国经济出口需求的扩张,间接影响国内物流、贸易等服务需求的扩张;二是通过影响国外居民收入和就业,间接影响我国服务贸易和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通过影响全球市场信心,加大经济和金融运行的风险,间接影响或推迟服务业投资。
其次,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放缓的趋势。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扩外需甚至稳外需的难度增加;又如,我国主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往往要以短期内适当放慢经济增长速度为代价。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在客观上很可能从市场信心等方面制约服务业投资的增长。
第三,通货膨胀压力导致服务业发展成本提高。尽管目前CPI保持合理水平,但前几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的后续影响仍然存在,成本推动和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仍不容轻视。加之提高最低工资、强化社会保障和劳动者就业目标的多元化等,导致服务业要素成本提高的压力不断加大。尤其是今年,随着需求扩张放缓,国内外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的风险加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企业压力有所凸显。这不仅会直接制约服务业需求和投资的扩张,甚至会导致部分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将原先的服务外包转向服务自给,进一步压缩服务业市场需求。
还要认识到,如果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增速放缓的幅度稍大,一些地方政府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心很可能发生动摇,这不仅容易弱化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对服务业的需求,还会影响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的发育,这需要我们警惕。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