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观图景:社会结构与个体限制
城市基础设施和零售服务业的飞速发展
过去十年间,中小城市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为起点较低,中小城市的变革之猛烈,甚至超过了大城市。一些中小城市的居民几乎直接从乡村生活跳进了城市生活(城市周边的田地也被划归入城市,直接贡献于当地的房地产业)。最明显的变化是当地新兴的零售和服务业,新建的奢华房地产楼盘,以及新建的公共基础设施及城市美化工程。
其他产业发展的滞后
在中小城市,主要的经济发展都发生在第一第二产业,比如制造业和建造业,第三第四产业比如研究和设计等脑力集中的服务业都相当欠发展。
中小城市的市场发展也相对落后——这里几乎没有国际公司,私营企业中也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
国有企事业单位仍然占据了中小城市年轻人“理想就业”的绝大多数机会和资源。
社会阶级与关系经济
市场化进程缓慢的一个直接结果,是中国特有的社会关系准则“关系”在这里变得非常重要(关系指的是人脉和互惠关系)。
在大城市,虽然关系也非常重要,但是更深度的市场化经济环境,包括新兴的互联网和文化创意产业等在内的第三第四产业白热化发展,持续给更强调竞争性的商业行为提供了空间。
在中小城市,掌握话语权的人群的权威,更多建构在人脉而不是胜出的个人能力或者表现之上的,于是挑战主流结构的独立或者创新的商业形态的生存空间几乎被挤压殆尽。
宏观形态如何影响年轻人
1.商场让生活更美好:生活环境的改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使年轻人对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作出了乐观的判断。因为城市发展带来各种更新更好的消费场所,中小城市年轻人也建立起了和现代性和消费之间的深刻联系。
2.就业机会限制个体发展:产业发展的局限意味着就业机会和数量的局限。最理想的情况是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但是这类工作一般都是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职位,或者按部就班常规性的日常行政和业务工作,没有什么工作表现方面的压力,能够自我实现的机会也很少o
3.遵从常态才能更好地生活:在这里别人怎么看你对你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中小城市年轻人去挑战社会规则和习俗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风险,包括失去身边同龄人的理解和接受。
4.世界是成年人的,年轻人只能遵从规则:在这里才能远不如人脉有意义,年轻人必须依靠更有影响力,更成功的年长者来给他们打开生活的一扇扇门。这就意味着,家庭、兄长和同事前辈对年轻人如何看待自我价值和如何行动有重要影响。
二、年轻人群体:社会流动与上升通道
比较大城市年轻人和中小城市年轻人群体,有一定的复杂性。其实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都来自中小城市。很多生活在中小城市年轻人来自乡村。那么,中小城市年轻人和大城市年轻人有什么区别呢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小城市年轻人,我们必须更仔细了解,年轻人流动的原因以及如何流动。
我们来细数一下中小城市年轻人的组成:
A.移居至中小城市的农村或县级以下的年轻人(大量)
B.没有大城市生活经历的当地年轻人(大量)
C.从大城市返回的当地年轻人(少量但是数量在增长)
D.从其他同级另外城市来的年轻人(小部分)
虽然这几年情况发生了改变,但一直以来,中国年轻人都普遍相信“社会上升通道”的存在和开放性。年轻人相信,即使生活在最底层的乡村,只要个体努力,就可以进入大城市,过上现代都市生活,拥有好的职业,活得好的回报。
现在,因为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机会,来自乡村,流动到中小城市生活的年轻人仍然相信社会上升通道。同样,也不断有中小城市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决意在大城市找到自己的位置。
谁从中小城市流动到了大城市?
那些希望找到一份第三第四产业的工作的年轻人,必须选择离开家乡到大城市去。优秀的学生会到大城市更好的大学去学习,毕业之后也通常会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另外,那些在家乡没有人脉关系的年轻人更有可能选择去大城市中生存,因为在大城市个人能力更有可能被肯定,即使没有关系也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因此,中小城市最有才华,上进和自立的年轻人往往离开了家乡。留下来的少数有才能的人在孤独而一筹莫展地发展当地的年轻人文化。当下,中小城市几乎没有与创意相关的年轻人亚文化。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