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21世纪的中国,远离北京上海
广州这些大城市的光芒之外,那些也许你连地理位置都搞不清楚的小城市们,那些没有星巴克,没有LIVEHOUSE,没有地铁,没有IMAX,没有交通堵塞,甚至,买不到《城市画报》的城市里……那些和我们一样年轻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
为我们贡献本期封面专题的“青年志”团队,是目前内地最酷和最有前景的社会研究团队之一。他们耗费了2个月的时间,在中国6个普通中小城市里做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尝试去解答这个问题。最终,青年志联合创始人张安定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提到他对这些城市青年生活的一个印象:“最不正常的事儿,是没有太多不正常的事儿。”不知道,这个调查被命名为“普通中国”(CHINA NORMAL),是不是也与他们的这个强烈感受有关呢?
对我而言,感受最深的,却是这些城市里,年轻人们不被珍惜的青春。他们的青春,与大城市的“KIDULT”风气恰恰相反,就像是应该迅速抛弃的蝉蜕一样,“应该快进到30岁”。因为,“青春意味着没有权力,青春意味着有限选择。”而成人世界的生存标准提前进入青春,那意味着创造力和冒险精神的加速逝去。
希望这个报告得出的不是适用全国的普遍经验,不然,想像一下,这个国家最有活力的人群,如果最终大部分都会变成衬衣束在西裤里,两个巴掌大的手包夹在腋下,穿着尖头皮鞋踩灭烟头的那种我们熟知的“正统”成人形象的话,那么,这样“充满权力和选择”的未来,是每一个青年都希望有的未来吗?
本期刊登这个庞大而有趣的报告,是希望大家有机会去了解别人,同时也了解自己。“权力和选择”其实存在着相对性,就如选择做一个特别的,遵循内心召唤的人,在大城市里,也许你只不过是一枚白天射向天空的烟火。而如果是在小城市里,或许你就是那个最特别的人。
同样,“生活方式”并非无足轻重,而是塑造个人价值的最强大装备。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对于青年来说,毫无疑问就应该是最重要的事情:
“什么才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会让我得到快乐和尊严吗?”
“如果明年是生命的最后一年,你会对之前的人生后悔吗?”
这是一位好朋友给我的忠告,当人生有所困惑时,我会把它当成解药。它很普通,但目前为止,基本有效。
因为经济市场化、全球化以及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可能性,中国一二线大城市的年轻人正在相对有更多机会、更少限制的环境下,探索个体身份选择的客种可能性.表现出不断演进的个体性。,这种个本性与个性截然不周.是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是基于个体探索和本经验的自我界定。
然而,远离大城市.在中国的三四线中小城市,中国的快速发展正如何影响年轻人对自我的认知,影响他们的个体梦想? “你有梦想吗?”“当然了。每个人都有梦想。” “你的梦想是什么?” 我们在中小城市和很多年轻人的谈话,都以梦想开始。但大部分回答都极为类似:“我想有房、有车、有个好老婆/老公, “我想有钱。”“我想要稳定的生活,这就够了。”
当开始本文的研究之前,我们相信我们会发现众多至今未被讲述过的梦想。基于例如“非主流”等不同风格的中小城市青年网络亚文化现象的
观察, 基于例如互联网会给中小城市年轻人带来与大城市相同的参照系这样的假设,我们曾期待找到中小城市年轻人隐藏在内心的狂野世界和多样梦想。我们没有期待,他们的梦想,就像他们的社会身份,也被局限在普通和常态的狭窄领域。
和曾经的大城市年轻人经历过的相仿,中小城市的发展正在急剧改变和丰富当地年轻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激发了他们新的渴望,以及新的行为,但是中小城市年轻人的个体发展,仍然很大程度上被当地社会和经济上的障碍和不足所局限。他们陷入了选择的矛盾冲突之中:是探寻新的可能性?还是在一个有迹可循的社会里按图索骥?在这里,主流定义的成功,对个体的选择增加了众多的限制。
他们面对的挑战,是如何保持做一个普通人,但争取在这个基础上扩展自己的眼界,延展生活的边界。
在本文中,我们会首先着重分析中国社会的宏观图景。这些宏观的影响因素,作为中小城市年轻人的成长情境,正在塑造他们的人生经历、价值观,他们感受到的矛盾冲突以及线上或线下的交互行为等。
我们也会讨论到中小城市年轻人越来越强调自己生活当中。个体自主选择的重要性——而消费在实现这种需求方面正扮演着重要角色。最后,我们会简要梳理和解读品牌在面向中小城市年轻人市场时将会遭遇的机会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