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香港时尚汇展在北京开幕。在国贸中心琳琅满目的展厅里,四面八方的参观者认真捕捉着展会所带来的各种讯息。展会的主办方之一,香港贸易发展局助理总裁叶泽恩先生表示,该展旨在向内地买家和同业展示香港设计时尚的产品和创意服务。
香港卓思钟表珠宝有限公司的谢女士向记者表示:“通过参展我们的商品已被很多的内地消费者所识知。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内地饰品市场南北方的差异性。”
香港展会能花落内地,得益于2003年CEPA的签署。CEPA涉及服务业的17个领域,其中包括允许香港会展公司以独资的形式在内地举办展览会或提供会展服务等。
在国内的企业家看来,香港具有很特殊的优势——低税且交通便捷,加之香港商贸服务完善发达,拥有健全及为西方企业家所熟悉的法律制度。这些利好吸引参与香港参会的内地企业不断增长。香港贸易发展局向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1997——1998年度,共有7494名内地买家参观香港贸易发展局的展览会;2006——2007年度,则有80138名内地买家参观,升幅约10倍;过去十年,共有358517名内地买家参观贸发局的展览会。(崔晓林)
香港电影业:“香港电影不死”
香港街头,张达明被刘青云脱了个精光,在众人的围观下恼羞成怒。而刘青云一脸茫然,不知所去。他刚算了一命,算命先生告诉他,北上,东去,两个选择,是福是祸,自己保重。
那是1996年,《一个字头的诞生》。导演是杜琪峰。
还是那一年,“香港电影之死”,这样一个醒目的标题出现在了香港的《明报月刊》上。当时的影评人认为,年产80多部的香港电影市场,对于在香港电影录像带熏陶下成长的一代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如今,已事隔12年,香港回归祖国也已有十年的时间,香港电影仍旧在挣扎着向前方行进。“不同的是,回归之后,和内地电影之间的融合,能够让香港电影找回一点点自己的模样。”前香港金像奖主席文隽说 。
回首这十年来香港电影所走过的艰难路程,对于许多经历过“录像带时期”的人们来说,仍有许多值得留恋的地方,这,也许就是“香港电影不死”的明证。

《无间道》剧照(资料图片)
|